發展大嶼山 郊野公園非不能碰
發展大嶼山 郊野公園非不能碰

為捕捉「橋頭經濟」機遇,行政長官梁振英早前在《施政報告》宣布研究在大嶼山與港島之間填海發展人工島,把大嶼山及鄰近地區打造成「東大嶼都會」,且有望成為中區及九龍東以外的一個新核心商業區。
 
周邊基建與配套健全
 
大嶼山是全港最大之島嶼,面積約為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較香港島(約七十八平方公里)和九龍半島(約四十七平方公里)相加還要大,而現時大嶼山有超過一半的地方列為郊野公園。事實上,大嶼山面積大,使用率相對卻不高,周邊的基建配套卻甚好,例如是現成的國際機場、快將落成的港珠澳大橋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以至是擬議中的機場第三條跑道等。這種種有利的條件,確實有利於大嶼山發展商業、旅遊和住宅等,同時亦有望增加本土就業的機會,免去居民舟居勞頓上下班之苦。
 
對於有人認為,發展大嶼山,甚至當中的部分郊野公園,就等同要將整個郊野公園「剷平」,筆者認為這種想法並非事實。只要處理得當,郊野公園的發展和保育絕對可以並存,社會各界在討論或研究此課題時,應抱持客觀及可持續發展的態度。
 
港郊野公園佔地比高
 
首先,環顧全球,各國對郊野公園的面積和所佔土地比例其實都沒有所謂的「統一標準」。遠的不說,只說鄰近的南韓與日本,南韓的國立公園,亦即南韓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以及文化景觀的地區,至今南韓已指定的國立公園有二十座,佔南韓陸地面積百分之三點七;至於日本,將國立公園、國定公園、都道府縣立自然公園,統稱為自然公園系統,總面積約有五百四十萬公頃,約佔陸地面積百分之十四點三。
 
即使遠一點的美國,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目前包括二十個分類、三百七十九個單位,總佔地面積三十三點七四萬平方公里,佔美國國土面積約百分之三點六四。南韓、日本和美國三國的國家公園跟自身國土面積的比例,都遠比今天香港的四成低。香港現時的郊野公園比例肯定位居全球前列。
 
事實擺在眼前,現時本港逾七百萬人口,大都聚在只佔全港百分之七的已發展土地上,相對於郊野公園用地的四成比例,無疑是有點「小巫見大巫」。試想想,只要取出佔全港總面積百分之二至三的用地,即可讓近一百萬市民,特別是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在此前提下,郊野公園用地是否真的是一絲一毫也不能碰?香港實際上又需要多少個郊野公園?這些都是大家應該討論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郊野公園條例》在一九七六年訂定,港府當年劃定郊野公園邊界時,其中一個最主要的考慮,乃是郊野公園須保護鄰近的集水區,皆因以往東江水尚未全面供港時,香港絕對有需要想辦法保護珍貴的水資源。時至今日,郊野公園的主要功能顯然已由保護集水區轉成為向為市民提供康樂休閒為主。
 
發展保育非零和遊戲
 
另外,郊野公園的界綫是相對隨機的定義,當中並無科學化的定義,如此說來,這條界綫明顯並非「動都不能動」,按道理在專家、學者、環保人士和政府部門一同商議後,郊野公園的範圍理應有機會可作改動。當然,界綫在審視後可能可以動,亦可能證實動不得,但這一方面的工作還是值得展開。
 
無論是發展大嶼山,抑或是發展郊野公園,皆並非零和遊戲。概略而言,零和遊戲中,一方的所得正正是另一方的所失,而整個社會的受益卻不會增加半分。在發展郊野公園的研究及討論上,政府當局、環保團體、專業人士均適宜抱持客觀及科學化思維看待香港的實際情況。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城市要持續發展,只有不斷向外擴展一途,各界人士切勿草率為任何建議關上大門,否則只會窒礙香港發展,最終令全港七百萬人的利益受損。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月21日

原圖:網絡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 hnwong
    hnwong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必須多方面發展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