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的投票,不僅是對立法會議員的選擇,更是確保香港高質量民主在正確軌道上向前發展。//
11月香港充滿競爭氣氛,除了全運會賽場上的競爭,立法會換屆選舉也進入最後兩周的衝刺階段,本地政商界積極參與,網上網下助選拉票一片熱鬧。
之前和大家談過這場選舉如何體現出高質量民主,近日有人再次翻開港英殖民統治時期到香港主權回歸後的「民主進程」、也有人拿所謂「西方民主」作對比。筆者覺得,真理越辯越明,大家也不妨看看殖民統治時期的立法局和今天的立法會有何分別?
香港在80年代中之前的立法局,港督是立法局主席,官員是議員,正式是「百分百行政主導」,這樣算是「民主」嗎?
到1985年開始,即是中英就香港主權談判之後,立法局才引入部分民選議員,但港督依然是立法局主席,立法局議程由政府決定,這又有多「民主」呢?
港督任立法局主席長達150年
自1843年立法局成立至1993年,港督一直擔任立法局主席長達150年;直至1995年,即接近香港主權回歸,立法局才取消所有委任及官守議員議席。若說港英政府這次真的給我們「民主」啊,也遲了點吧! 1997年後,仍有不少政客或「戀殖」人士說港英統治時期的「西方式民主」好啊,香港人自由啊,細心看看,當時真的有真民主?真自由?
近日社會各界也將目光投向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獻──《「一國兩制」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這份三年前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重要文件,有歷史資料、有論述、有論據、有例證,值得大家一讀,以了解「何謂真正民主」。
這份白皮書長達兩萬七千多字,一開始清楚地告訴世人,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沒有民主可言。而我們看到,在回歸初期,香港社會長年受西方媒體影響,有些人將「與國際接軌」,簡單理解為對西方模式的全盤照搬,甚至以為民主就要對標「西方式民主」,這種思維也讓香港付出了沉重代價。立法會最終淪為政治表演的舞台,「拉布」成為常態,「流會」化作武器。第六屆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曾停擺長達八個月,14項關乎民生的法案被迫擱淺。這些數字背後,是市民福祉被政治博弈綁架的殘酷現實,必須撥亂反正。
今屆立法會選舉,是本港在高質量民主道路上的又一次深耕細作。「民主」的體現在於從泥漿摔角到理性論政,從對抗撕裂到建設性對話。候選人比政綱、比能力、比形象,民主才能真正回歸選賢與能的本質。民主,不在於形式上的吵吵鬧鬧,而在於從代議士身上匯聚民意而實踐出良政善治。
12月7日的投票,不僅是對立法會議員的選擇,更是確保香港高質量民主在正確軌道上向前發展。我們的每一張選票,都能為香港特色民主道路注入堅實底氣!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