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府主辦的2025立法會「愛國者同心治港」選舉論壇,今日(22日)上午舉行功能界別商界(第三)選舉論壇,出席的兩位候選人,分別為Q1號候選人、報稱無政治聯繫的嚴剛,及Q2號候選人、民建聯的張琪騰。雙方圍繞大灣區交通便利性、醫療人才引進、非遺保育推廣、內地企業出海支援及中資企業定位等議題深入探討,為中資企業助力香港社會經濟發展提出具體建議。

在個人及政綱介紹環節,Q1號嚴剛表示他作為立法會中首位代表中資業界的議員,過去四年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向政府提出共86項質詢以及3項議員議案,展現中企議員對香港的擔當。他指出,今次的參選口號是「共融發展,強企興港,中企勇擔當」,並為業界提出「搭建五大橋樑」的政綱,包括多元協同、創新發展、溫暖民生、區域協作及拓展海外,努力以中企所長貢獻香港所需,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強調,在未來中資企業將繼續投資香港、服務香港。

Q2號張琪騰是公司董事,他表示自己12歲從福建來到香港,18歲在沙士爆發期間參與社區抗疫,26歲以民選區議員身份開始服務社會的生涯。他表示,其工作綱要是「拼經濟、惠民生,攜手中企創未來」,提出切合中企發展的「三大篇章、十大政綱」,內容涵蓋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推動北部都會區納入國家相關發展規劃,以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持續優化上市融資制度、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護航中企出海,打造國際產業鏈;凝聚中企力量、改善民生福祉及培育建港人才等方面。
在必答環節中,主持人圍繞「提高大灣區交通便利性」、「醫療人才短缺」及「非遺保育與推廣」三大核心議題提問,兩位候選人按順序作答。
對於如何加強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的高質量互聯互通,Q1號嚴剛提出三點建議:完善現有跨境交通網絡,盡快令港珠澳大橋的通行量翻倍,以實現大灣區交通「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目標;優化高鐵網絡,推動在大灣區內地鐵化,為大灣區市民往返香港提供便利;強化駁船交通網絡配套,呼籲取消駁船來港的簽證費。他還建議通過人工智能賦能跨境交通網絡,例如無感通關、發展低空經濟。
Q2號張琪騰亦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升級跨境鐵路基建網絡,提升深港及大灣區的交通網絡效能。二是推動無感通關,將智慧通關技術盡快應用到關口,提升「港車北上」的順暢度。三是即將推出的「粵車南下」政策,希望在平衡需求與香港承受力之間取得平衡下,逐步增加「粵車南下」名額,吸引更多大灣區居民來港旅遊。
被問到有哪些具體建議吸引更多海內外醫療人才來港發展,Q1號嚴剛建議,應進一步推廣醫生資質互認,令更多國際優秀醫生能來港執業;增加護士引進名額,目前約3000個名額,建議適時作出增加;隨著老人院數量增加,應相應增加醫護人員配額;為國際頂尖科研人才提供政策配套,讓他們能留得住、發展得好。
Q2號張琪騰建議政府應主動全球招聘具專業資質的醫生來港就業;加強中西醫協作,吸引內地中醫人才來港服務;爭取在香港增設第三間國家實驗室,專注生物醫療研究,加強香港生物醫療技術。此外,對於來港的醫療人才,都要在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援,幫助他們適應香港生活,令他們願意長期留在香港為市民服務。
抽籤回答環節聚焦「內地創科企業引進」、「出海專班服務優化」、「中企跨地域優勢發揮」、「內地企業來港發展困難解決」、「中小企融資支持」、「港商把握電商機遇」六大主題,兩位候選人分三輪抽取問題,並結合自身經驗提出具體策略。
在支援內地企業出海問題上,Q1號嚴剛建議從四個方面建議:第一,為出海內地企業量身定制專項政策,例如為重點企業開設綠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務;第二,充分發揮香港的融資平台優勢,為出海內地企業提供充足資金支持,做到「內地企業,國際資本」;第三,在北部都會區打造總部基地,發展國際業務;第四,發揮香港的研發優勢,推動「香港研發、大灣區製造」的聯動模式。
至於如何吸引內地先進企業來港發展,以提升香港的創科水平及整體經濟發展,Q2號張琪騰認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自由經濟、健全法治等獨特優勢,足以吸引內地企業來港再走向國際。他建議應加強內地辦事處的功能,如招商、諮詢等功能,為內地企業了解香港營商環境、制度提供充足資訊;提供一站式服務,協助來港企業「出海」。他指以往駐京辦是政府對政府的功能,認為應加強政府對企業的功能,形成真正「一條龍」服務。
圖片來源:政府及內地事務局Facebook片段截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