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暨主題講座今日(15日)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行政長官、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李家超發表主旨致詞時表示,美國打擊中國和香港特區的恣意妄為已經變成狂態,又指對香港施加145%的所謂「對等關稅」,最荒謬的是算術都算錯了,香港是零關稅,對等的話,應該是零。他強調,香港特區全力支持國家應對美國挑戰,維護中國正當權益,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李家超説,2019年香港經歷了「黑暴」、港版「顏色革命」的慘痛,至今仍驚恐難忘。《港區國安法》公布實施5年以來,社會穩定了,市民生活正常了,但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在我們全力拼經濟、謀發展的同時,不能忘記當年「港獨」肆虐、「黑暴」打砸縱火,本土恐怖分子放炸彈和殺害無辜的圖謀;不能忘記當年奉公守法、無辜的市民,被暴徒痛打、襲擊、捆綁、脫衣侮辱的悲痛無助;不能忘記外部勢力粗暴插手香港事務,無所不用其極的卑劣手段,最近美國更重施故技,向6位中央和香港官員實施所謂制裁,再次暴露美國的霸凌野蠻;不能忘記當年熱愛香港的海內外同胞對「黑暴」的憤怒和無奈。不能忘記中央在香港最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公布實施《港區國安法》,止暴制亂,即時回復香港的安全穩定。
李家超又說,《港區國安法》終止了香港回歸20多年國安不設防的漏洞,終止了當年反中亂港分子勾結外部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亂局,終止了當年顛覆特區政府的圖謀,終止了當年肆意煽動、蠱惑人心的弄虛作假,終止了當年遍及全港的黑暴、無辜市民的恐懼和痛苦。
「草木不經霜雪,則生意不固」。李家超提到,《港區國安法》公布實施5年後的今天,亦即是《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立法生效一年後的今天,香港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光芒,站穩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榜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排名世界第三,世界競爭力排名第五、人才競爭力重回十大,繼續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還包括投資環境、國際貿易、商業法規、航空貨運量等。此外,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2019年黑暴時期的百分之1.7負增長,轉為2024年百分之2.5正增長;同期全職僱員收入中位數增加4300元,從2019年的20000元上升至現在的24300元,增幅是百分之21.5。
李家超表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香港未來面對國家安全的風險會更風高浪急。我們要時刻緊記2019年「黑暴」的餘波還未結束,反中亂港分子仍妄圖死灰復燃,仍然「軟對抗」、煽動厭惡和憎恨;要時刻緊記海內外破壞力量的對抗態勢還未結束,仍設法破壞香港穩定。要時刻緊記別有用心的國家和地區對國安法的歪理攻擊,以雙重標準詆毀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正義工作還未結束。要時刻緊記外部勢力借港遏華的野心不死,仍會隨時興風作浪、惡意挑釁。
他指出,美國打擊中國和香港特區的恣意妄為已經變成狂態。首先美國有起碼21部國安法,卻不容許香港只是它十分之一的兩部國安法,美國可以拿着機關槍卻不容許香港有防彈車;最近的狂態更心血來潮,拿貿易作武器,對香港施加百分之145的所謂對等關稅,最荒謬的是算術都算錯了,香港是零關稅,對等的話,應該是零,這不但展現美國滿口歪理,更示範了美國霸權自居的真面目。
李家超續指,美國反對自由貿易,擾亂全球貿易和供應鏈,肆意破壞國際共同建立的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嚴重破壞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化進程。面對美國肆無忌憚的霸權主義,我們要站穩腳步,團結一致,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香港特區全力支持國家應對美國挑戰,維護中國正當權益,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李家超說,香港會保持基本零關稅的自由港地位,奉行開放自由貿易。特區政府會通過世界貿易組織機制針對美國提出申訴,同時會加大力度,用好機遇。首先國家是香港的最大機遇,國家發展的肯定性,是世界局勢的定海神針。香港會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開拓更多新市場和深化區域合作,與東盟、中東和「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建立更密切關係。我們會進一步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發揮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功能。會用好金融中心地位,推動貿易和企業融資投資,加強香港的競爭力,加快產業升級,加大發展科技創新。
李家超表示,關稅戰已經改變了世界貿易秩序,新秩序將會形成,過程中香港有危有機。當局正研究新秩序可產生的新機遇,香港是一個零關稅的自由港,可吸引更多貿易、更多商業活動、更多新藍海,加上香港人的韌性、靈活多變、善拼敢贏的基因,香港會再一次乘風破浪、烈火見真金。
「於安思危,於治憂亂」。李家超指出,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危害國家安全的威脅可以突如其來,香港必須時刻警惕,做好面對巨大挑戰的準備。第一,要堅定不移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第二,深入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第三,不斷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第四,不斷推廣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全民教育。
鄭雁雄:香港最大危險是忘卻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
中聯辦主任、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鄭雁雄致詞時表示,近年來,特區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對標總體國家安全觀常態化、常效化、扎實推進,特色鮮明,覆蓋廣泛,持續走深走實,進一步築牢了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防火牆。
鄭雁雄提到,夏寶龍主任在視頻致詞中深情回顧了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鬥爭歷程和歷史性成就,以三個「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展現了中央政府和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意志。以三個「我們相信」,對特區打造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鄭雁雄又指,行政長官李家超對夏寶龍主任講話精神解讀準確,落實到位。他表示,駐港聯絡辦將全面落實好中央要求,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把中央期望變成實際行動。
鄭雁雄又分享三點認識:第一,進一步夯實維護國家安全的認識基礎。當前香港最大的危險,是忘卻「修例風波」慘痛教訓,忘卻維護國家安全職責,忘卻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的危險;是錯以為向強盜求饒送禮,就能夠換來生命安全和發展空間的危險。必須牢牢記住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也沒有局外人。
第二,進一步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必須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牢牢記住的是,安全的根基守不住、守不牢,發展的大廈就會地動山搖;耽誤發展、忽視發展,安全的根基也不會牢固。要堅定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把香港難得的新氣象好勢頭維護好、發展好。
第三,進一步踐行好新階段香港的重要使命。實現更好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是習主席對港澳發展的殷切期望。新階段的香港既有傳統優勢,又有AI研發、創科發展、人才聚集、灣區協同等新的優勢,更有制度創新、內聯外通等獨特的優勢,沒有理由不謀求更好發展,沒有理由不作出更大貢獻。必須牢牢記住的是,把香港建設好、發展好,本身就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利助攻。
董經緯:犯我安全者必遭回擊
中央駐港維護國家安全公署署長董經緯致詞時表示,當下霸權國家極限施壓,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但香港加快由治及興、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國安及法治體系健全完善,國家安全屏障不斷得以夯實,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以及重點領域安全得到有力維護。
董經緯分享三點感受:第一,回望五年香港之治,香港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地生根,國家安全屏障不斷得以夯實,特別是政權安全、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重點領域安全;五年來香港止暴制亂、完善制度、選賢舉能、確保愛國者治港、撥亂反正,社會重回安定祥和,國家安全意識、法治意識大幅提升。他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能忘記修例風波的慘痛情景和教訓,更應清醒認識國家安全形勢波譎雲詭,要樹立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把發展和安全統一起來。
第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他指,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鬥爭較量沒有窮期。一段時間以來,美方政客自以為是、狂妄自大,三番五次耍起「內病外治、禍水東移」老把戲,把國內問題國際化,經貿問題政治化,以各種藉口野蠻干預、濫施關稅、強加制裁,肆無忌憚抹黑、詆毀、威脅香港國安法治,他認為是何其放肆荒唐及何等霸道驕縱。他強調,中國不是過去的中國,香港也不是過去的香港,犯我安全者必遭回擊。
第三,要堅定必勝信心決心,打好防範風險挑戰的主動仗。他強調,管治隊伍、政團組織、工商企業都應該是愛國者,決不能面對威脅得軟骨病、患恐懼症。
崔建春:「以港遏華」圖謀絕不會得逞
外交部駐港公署特派員崔建春致詞時表示,美國在逆歷史潮流而動,恣意揮舞「制裁」大棒,變本加厲干預香港事務,但「以港遏華」的圖謀絕對不會得逞。他批評,美國將自身利益凌駕於國際社會公益之上,以零和博弈心態,給世界製造不穩定性,「真正的安全是讓自己安全,也讓別人安全,共同面對各種安全挑戰和問題。」中國倡導並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決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積極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變革,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
「我們不會忘記港版『顏色革命』和修例風波的慘痛教訓,我們更見證了香港歷經由亂及治,邁向由治及興的不平凡歷程。」崔建春並指,香港目前已重奪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榜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重回世界第三,世界競爭力升至全球第五,成為投資興業熱土。
賴如鑫:打擊一切形式分裂活動
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政治委員賴如鑫致詞時則表示,「我軍錨定實現建軍一百年目標,堅持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現代化水平和實戰能力顯著提升,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國家安全面臨的各種威脅,打擊一切形式的分裂破壞活動,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撐。」
賴如鑫強調,國安才能港安,國安才能家好。當前「一國兩制」實踐已進入新階段,香港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安定、祥和的局面來之易,更需珍惜守護,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全體官兵,將堅決聽黨指揮,加強練兵備戰,真誠愛港親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