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今日(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2%。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對外貿易規模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外匯儲備超過3.2萬億美元。民生保障扎實穩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
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到,產業升級有新進展,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台階、畝產提升10.1斤;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9%、10.4%。創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建成入列;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1.2%。生態環境質量有新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2.7%,優良天數比例上升至87.2%,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90.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幅超過3%;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7億千瓦。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5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他解釋,提出上述預期目標,綜合考慮了國內外形勢和各方面因素,兼顧了需要與可能。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並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突出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體現了在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背景下,加大穩就業力度的要求。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目的在於通過各項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關係,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實現這些目標很不容易,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政府工作報告公布十大任務,指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十大任務包括:一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二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深入實踐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四是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五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六是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七是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八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九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十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港澳台工作,他表示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此外,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李強又提到外交工作,他指出,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世界和平發展的美好未來。
政府工作報告要點如下:
一、2024年工作回顧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
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台階
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
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
二、今年主要預期目標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
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
三、今年部分重點工作
財政: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赤字規模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
政府投資: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
特別國債: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
消費: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新質生產力: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加快製造業數碼化轉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械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
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市場環境:落實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長效機制。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
開放:推動互聯網、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
住房: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繼續做好保交房工作
鄉村振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啟動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城鎮化:推動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住房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生態: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業: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醫療衞生:優化藥品集採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
社會保障: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
圖片來源: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