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地媒體報道,著名物理學家、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因病醫治無效,周日(4日)在美國加州三藩市家中辭世,終年97歲。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在微博發布消息稱:「偉大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永垂不朽,消息可靠。」
李政道生於上海,原籍江蘇蘇州,美國國籍。他在1944年至1946年先後就讀於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講座教授,198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翌年經實驗驗證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
從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李政道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領域還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論、弱相互作用的普適性、中間玻色子理論以及中性K介子衰變中的CP破壞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統計力學方面,和楊振寧、黃克孫合作對多體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70至80年代,李政道創立了非拓撲性孤子理論及強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場論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態」概念等。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始終心繫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自1972年起,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為中國科學教育戰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倡導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和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為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和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此外,他又倡導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合委員會機制和建設我國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促成北京譜儀(BES)、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為國家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導和傾力幫助。倡導成立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進前沿科學研究,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和青年學者成長,為構建開放型教學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環境爭取了政策支持。
1979年至1989年,李政道發起並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樑,創設了我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範式。1985年,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持續打造國家科技創新生力軍數十萬人。1998年,發起設立秦惠䇹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擇優培育我國基礎科學後備軍數千人,成為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網站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