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探索環保低碳的建築是如何建造的。無論是私人住宅項目採用的組裝合成法,還是香港理工大學的低碳建材,都展示了綠色建築的無限潛力。取材自沙漠螞蟻的創新建築塗層,到節能效益顯著的低能耗建築,每一個環節都在證明綠色建築如何在出生、成長到消亡過程中實現再生循環,成為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築。//
香港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建築領域碳排放佔城市總量超過50%,推動建造業綠色轉型勢刻不容緩。綠色建築通過應用創新技術與可持續設計理念,從全生命周期角度降低環境負荷,其中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更被視為重要突破。MIC技術的推廣充分依託於大灣區產業鏈優勢,通過預製件工廠化生產,提升施工精度至毫米級。東京街首個MIC私人住宅項目,採用來自廣州的預製組件,以"搭積木"方式迅速建成198個單元,不僅減少碳排放,更降低施工噪音與廢棄物,實現了效率與環保的雙贏。
配合綠色建築的是綠色建材的廣泛應用。其中,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再生透水磚,利用建築廢物循環再生技術,大幅降低了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更具突破性的是仿生技術領域的創新:受沙漠螞蟻散熱機制啟發的建築塗層,實現"無電製冷"功能,有效降低對空調的依賴。
國內首座超150米近零能耗建築已在廣州啟用,集成了光伏幕牆、騎樓冷巷等多項綠色技術。這些實踐有力印證,綠色建築不僅能在建造階段減排,更可在運營期間持續節能,產生長效環保效益。憑藉大灣區產業鏈整合與建築技術創新的雙向發力,建築行業正加步邁向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未來。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