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kson很期待有朝一日,東非國家吉布提可以跟國際社會說,透過共享基金會這些中國人的努力,該國再沒有積壓白內障病例!//
三個孫女站在面前,偏偏分不清誰是誰,只能夠憑聲音認人,這個情況已經維持了四年。
這位70歲的婆婆手腳靈活,起居生活本來不用他人照顧,但因為兩隻眼都患有白內障看不見,平日基本上只留在房間。
白內障患者Moumina說:「現在我就不去其他地方,如果我想要一個東西的話,我就嚷他們的名字。我如果想要水,我就讓他幫我給一點水。如果想吃的,我就讓他們(拿),我就不走了,我就在這裡。因為我看不見東西,我就每天就坐在這裡。」
一家人都很希望婆婆重見光明,而看清楚每位家人的樣貌,亦是婆婆的願望,但是東非國家吉布提非常缺乏眼科醫生,這個願望遙不可及。
吉布提首都一間醫院停泊了兩台手術車,來自香港的共享基金會正開展消除白內障致盲行動,一位來自香港的00後默默耕耘。
共享基金會項目專員唐迪生說:「聽過很多關於中國隊去援助非洲國家,我自己都已經很觸動。加入了一個由香港人、由中國人成立的組織去到外國幫助病人,我覺得是作為一個香港人,作為一個中國人十分驕傲的事。原來(吉布提)當地情況真的十分嚴峻,亦都很急需要我們幫助。我見到有些病人經常走來找我們,說很想我們幫忙,聽到很多故事,等待我們來這裡,等待醫療隊來這裡,為他們消除白內障,幫助他們復明。」
吉布提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齋月以及夏天氣候極端,消除白內障行動要分階段開展。
婆婆經過一輪檢查後準備做手術,50歲的兒子全程陪伴。他已經成家立室,有時為了照顧媽媽無法兼顧工作,媽媽做完手術後可以自理,他就可以放下心頭大石。
白內障患者家人Samatar說:「最大的問題是什麽時候,她病那個時候我就不去我的工作了,我就讓她到醫院先照顧她,沒事的話我就去那個公司。老闆肯定生氣,但是沒辦法,她是我的媽媽,所有的問題我就可以解決。」
母子之間的感情是最真摯的,Dickson大學畢業第一份工就遠走非洲,前後留了一個半月,媽媽將關懷全部寄托在一堆應急藥物。
「(媽媽)還刻意為我多準備兩包喉糖,害怕我到埗喉嚨不適。」唐迪生表示,「步出機場的第一刻,我感覺到哇,我終於來了一個我完全不熟悉的國家。其實(當地人)都未必分得到,究竟你是否一個來自香港的中國人?還是來自中國其他城市的中國人?大家都會認得你一個中國人。」他續說:「我們每次在街上,經常有人說『你好』,想跟我們聊天,那一刻我覺得莫名其妙的親切感,覺得他們都很友善。跟病人的溝通方面,其實真的語言不相通,但他們願意相信我,我覺得這個信任是一個很友好的表現。」
Dickson是團隊最年輕、經驗最淺的一員,很感恩得到很多機會,參與項目不同環節並見證一周年的里程碑,篩查超過2500位病人,完成超過1700台白內障復明手術,成功率百分百。他亦很期待有朝一日,吉布提可以跟國際社會說,透過共享基金會這些中國人的努力,該國再沒有積壓白內障病例。
唐迪生說:「從一個病人入去做手術到出來,可能只是短短20分鐘的時間,他已經可以改變一生,由他可能看不清、看不到,到他可以看見他的家人,我覺得這已經是令我覺得最感動的一刻,我聽到梁(振英)主席說,要做最後一個病人的時候,我覺得多了一份使命感,不只是一個數字,亦是我們的願景,希望每一個病人都可以得到適切的幫助。」
「我覺得共享這個字,不可以只從一個表面角度去看,無論是我們的員工,甚至我們的志願者,在工作時候不單單當他們是一個病人去看待,而當他們是身邊的一個家人去照顧,才可以做到共享的價值,達到我們一直講民心相通的價值。」唐迪生續稱:「在人道救援工作方面,其實你會見到很多來自西方國家的人士,很少見到有一個中國人的面孔,共享基金會是一個開始,很希望有朝一日,有機會可以代表中國人,在人道救援的工作方面去發聲,告訴全世界我們的工作怎樣。」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