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香港人不遠萬里來到西非國家毛里塔尼亞,帶著中國的消除白內障技術,許諾為當地人民帶來光明,有一位本地少女竟然為了參與其中「不惜一切」?//
萊雅是共享基金會項目專員,基金會由香港人創辦及營運,並在二零二三年十月啟動毛里塔尼亞啟動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目標用十八個月,聯同黑龍江醫療隊進行三千五百台免費手術,處理當地積壓病例,讓患者重見光明。作為土生土長的毛里塔尼亞人,阿拉伯語是她的母語,她亦懂得法語、英語以及普通話。
萊雅:「大家好,我叫萊雅,我22歲,我在共享基金會工作了一個月。我的工作是管理病人的流程,翻譯也是 ,為病人與中國醫生翻譯,也有後勤的工,準備藥物,準備很多事情,我們每日都有很多事情要進行,我覺得這是個責任 去做翻譯的工作,將醫生準確的說話,翻譯給病人 也將病人的話及他們的意圖翻譯給醫生,所以這是有重大的責任,我要彌清他們的想法及說話,彌清他們的看法,因為他們無法溝通。」
基金會由香港人創辦及營運,並在二零二三年十月啟動毛里塔尼亞啟動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目標用十八個月,聯同黑龍江醫療隊進行三千五百台免費手術,處理當地積壓病例,讓患者重見光明。作為土生土長的毛里塔尼亞人,阿拉伯語是她的母語,她亦懂得法語、英語以及普通話。這天共享基金會主席梁振英來到醫院了解項目進度,梁振英慰問在場病人,問他們住得遠不遠,以及告訴他們這是免費服務,而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教授亦與一名病人聊天,萊雅全程在旁做翻譯。
陳英凝說到當地員工的重要性,她表示:「我們的團隊可以講法文、中文、英文但真是不懂溝通,我們也會招攬本地工作員工,真是要跟他們一起工作,因為當你走入民眾社區的環境,你不能不跟他們溝通,不能不跟他們一起解決問題,我們的病人大部分都是年紀大的長者,長者的語文通常都是最基本的本土方言,甚至是阿拉伯文,剛才通過我們同事翻,譯其實我們兩個用什麼詞跟他說最好,怎樣令到病人最舒服不尷尬,整個過程都很大挑戰,不比槍臨彈雨少的挑戰。」
中國五十五年前,已經派遣援外醫療隊支援毛利塔尼亞。萊雅說很開心能夠在中國人的機構工作,她更帶我們去到她的家中參觀,她形容自己來自中產家庭。原來萊雅在努瓦克肖特大學中文系畢業,原本打算到中國山東留學,用一年時間進修中文,並攻讀碩士。當一切準備就緒,卻偶然得知共享基金會的招募計劃,從小就做義工的她忽然面對人生交點。出國深造?還是留在家鄉幫助國民?她最後選擇了後者。
萊雅:「我取得了簽證,所有事都準備好,包括大學的錄取證明,之後一星期後,我其中一個老師告訴我,為什麼你不參加共享基金會的面試,在我參加了面試之後,我之前是100%會前往內地,我跟家人談了之後,他們說這是很好的,在NGO工作這是一個很好的經歷,這會比起在中國學習一年語言更有價值。有一個病人跟我說他是製作飾物的,因為視力問題不能再做,手術之後,她就說可以繼續她的興趣了,分享這些工作以及計劃給毛里塔尼亞的人,這對我來說就很足夠了,看到他們可以有免費的手術,以及改變日常的生活,對我來說就很有意義。」
每日都會有80至100位病人來到毛里塔尼亞首都醫院進行篩查,由登記分流、每項檢查、為適合的白內障病人安排手術時間等,每個環節都見到萊雅的身影。遇到病人有疑問,她都會仔細聆聽及記下,再讓醫療隊跟進。 她每天的工作,就成為了共享基金會團隊與毛里塔尼亞人民之間的橋樑,一步一腳印,實踐民心相通。
分享是在於你有什麼可以付出給予其他人,對於我的宗教以及文化而言,「共享」是分享任何對其他人有好處的事,就算是一個微笑及安撫一點的錢、牛奶、米飯及糖,任何你可以負擔得起去給別人,去幫助他們去令他們一天過得順利,就是作為一個人,我們只共享一個世界我們有不同外貌、不同種族、不同類型的人,但我們都只是人類。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