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擂台】房屋政策──增建居屋「養」公屋?

主持:

何永謙 前衛生及福利局副局長

嘉賓:
鄔滿海 香港房屋協會主席
何濼生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葉毅明 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房委會早前預告財政將面臨重大挑戰,現金結餘將會由現時的近700億大跌至四五年後的300億左右,有意見認為這與以往有一段時間停售居屋有關。對此,香港房屋協會主席鄔滿海表示,以往一直採用售賣居屋的盈餘補貼興建公屋的開支,且經驗是成功的,而公屋戶購買居屋後亦會騰出公屋,加快公屋流轉,讓更多人可上樓。鄔滿海與出席同一論壇的兩名學者均同意當局可小心研究增加居屋比例,但要有誘因讓公屋戶購買居屋。

賣一間居屋曾可起兩間公屋

鄔滿海表示,從房委會過往的經驗看,當需要起大量公屋便往往需要靠出售公屋補貼,「以前既方法,係用(賣)居屋既盈餘,補貼返公屋既發展」,大致上,「賣一間居屋既盈餘,基本上可以補貼起兩間公屋」。他認為,「咁樣既模式值得參考」。

按照上述思維,政府似乎有需要增建居屋,但居屋與公屋的比例應怎樣擬定?前衛生及福利局副局長何永謙回憶過往的公居屋比例大約是三比二,「五萬個公屋(含居屋)單位中,三萬個係公屋,兩萬個係居屋,按鄔滿海既講法,就完全夠補貼公屋既開支。」他認為有關做法可作為日後的參考。

然而,要重新實現以居屋補貼公屋,亦需要留意居屋是否有足夠的出售數目,以及能否賣出好的價格,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留意到,「過去一段日子,居屋同埋公屋既質素越來越接近,令居屋賣出既價,同埋(買居屋)誘因細咗。」他認為,要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買居屋,以求實現「補貼公屋的興建」,那居屋在品質上要有一段差距,才可對市民有改善居住環境的誘因。

輪候冊長 居屋公屋比例費考量

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葉毅明則提出,「起多啲居屋可改善房委會既財政狀況,當然係好事,但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係我哋真係可以係居屋度賺到錢,而過往居屋賺到錢,絕大部分,係地價度賺到好多,但依家建築成本上升,但居屋又唔可以賣得太貴,咁你係地價度可以賺到既部分就好細。」另外,他亦認為要考慮現時有多少人可以買得起居屋,因現在的狀況不同於上世紀80、90年代,那時,「社會大規模向上流動,令家庭收入可以好大幅改進」,現在的狀況則不同,需要政府仔細斟酌。加上公屋與居屋的比例,亦需要考慮基層的想法,政府可能在政治層面上要仔細考慮。

另外,三位出席論壇的嘉賓,現階段均不同意恢復出售公屋,他們認為公屋一旦售出,便等於「少咗一間公屋」,因此便又需要「再起一間」,以現時公屋建造價逾100萬間來計,賣價很可能較建造價更便宜,既不能減少輪候人數,且只會令房委會的財政壓力進一步增加。

前衛生及福利局副局長何永謙認為,大家較同意增加自置居所的比例,但增加多少,以及如何為入息限額「劃線」和自置居所的種類等仍需社會各界再小心討論。他表示,若有多一些居屋,既可以賣給有需要的人,亦有望騰出更多公屋,以及紓緩房委會的財政壓力。

評論

  • shuyicai58@gmail.com
    shuyicai58@gmail.com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房地产市场顾问朱鳞拒绝了收红包。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