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短評】擴客減「逼爆」市區 市民、打工仔、旅客三贏
【港人短評】擴客減「逼爆」市區 市民、打工仔、旅客三贏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日前發表《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報告估計3年後訪港旅客將增至7000萬人次,到2023年更會超過一億。報告一出,旋即引起極大迴響,市民深恐旅客會「逼爆」香港,更有意見認為要限制甚至停止內地自由行旅客來港,為旅客數量設上限。旅遊業是本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叫停遊客,是否明智?將所有問題歸咎於遊客,又是否合理?

報告評估訪港旅客將不斷增加,但香港零售業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瓊早前指出,內地一線城市高消費能力旅客近年已減少來港,如來過很多次的旅客已可能到其他地方如歐美;社科院早前發表的《2013旅遊綠皮書》,亦指出內地訪港旅客放緩。

的確,旅客集中在市區購物熱點,令市民生活上感到不便,這是現實的問題,需要解決。政府已經決定暫時停止增加內地訪港自由行城市數目,亦剎停非深圳戶籍一簽多行安排,正好給予大家多點空間去理順矛盾。

當前香港遇到的問題,並非單純因為遊客太多,況且作為世界知名的遊旅城市,香港實在沒理由「趕客」。口說「限制個人遊」當然容易,但大家又可知當中不但涉及旅遊等業界的利益,還關係到大量基層打工仔的生計?

2003年,內地旅客總值只佔香港GDP不足1%,到2012年上升至約5%,強大的消費力為港創造約28萬個就業職位,佔勞動人口約7.5%。如內地訪港旅客減少或消費減少,本港的基層打工仔生計受損在所難免。

香港今天出現「逼爆」的局面,問題並非單單來自遊客增加,香港發展未能追上需要同樣是「元凶」之一。智庫組織「香港黃金五十」發現,香港的零售額,2010至2012年三年間增加63%,但零售樓面面積隻增加1%,結果令向上的動力轉變為通脹。商業設施追不上需要,旅客和市民都感到不滿和不便,要處理這問題,真正做到多贏,就要對症下藥,積極增加商業設施。

如做到旅客有地方觀光購物、基層打工仔有工開及本港市民生活影響減少,是三贏的理想局面。要創造這個三贏局面,須適度增加商業設施(包括酒店);利用施政報告提出,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服務及分流旅客,或在邊境設置商業城讓內地旅客購買日用品,均是可研究、探討的解決方法。

與其坐困愁城,消極為旅客人數設上限,何不把握香港今天的難得發展機遇,理性討論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各項「擴容」政策,真正做到市民、打工仔和旅客三贏。

原圖:sh5176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