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西方媒體慢性洗腦 再次凸顯「正名」重要
【鐵筆錚錚】西方媒體慢性洗腦 再次凸顯「正名」重要

筆者今日想談一談「正名」的重要。這裡所說的「正名」,是指對某一個事物、某一個情況、某一個現象,採用正當合理的名稱;為何今日會選擇這個題目跟大家分享,當中最大理由,是「反華」政客、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早前竄訪台灣地區,解放軍其後在台灣地區附近一帶區域進行「鎖台軍演」,部分來自香港的激進分子、國安逃犯,甚至是跟美國政府沆瀣一氣的西方媒體,對事件的評論都採用了一些明顯與事實不符、誤導,甚至是令不知就裡的人以為台灣地區是獨立國家的字眼,這種漸進式洗腦手法,明顯係所謂「漸進式台獨」的一種。


「名不正,則言不順」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正名」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上,的確非常重要。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當地時間8月10日,中國駐澳洲特命全權大使肖千在澳洲國家新聞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發表講話,談及有關中澳關係、台灣問題等話題,而在記者提問環節,澳洲廣播公司(ABC)記者斯蒂芬·澤迪克(Stephen Dziedzic)聲稱對大陸可能「入侵」台灣引發擔憂,請求肖千就「武統台灣」的可能性等問題作出回應。


大家猜一猜肖千是如何回應這名澳洲記者的提問?肖千表示:「謝謝你的提問。但首先,當我們談論大陸和台灣時,不要用『入侵』這個詞。」肖千又強調,「台灣的情況不同,台灣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


作為中國駐澳洲的特命全權大使,為何肖千要表現得如此緊張,要立刻糾正該名澳洲記者的提問?沒錯,全因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內部事務,是中國內政,一旦用上「入侵」一詞,就明示暗示了大陸和台灣是兩個獨立國家,而且犯錯的一方是大陸,這明顯與事實不符。


西方政客扭曲兩岸關係


事實上,今次已經不是西方世界第一次用「入侵」一詞。遠的不說,上月底,瑞士聯邦政府經濟事務處(SECO)國務秘書加布里埃爾·茵艾辛(Marie-Gabrielle Ineichen-Fleisch)接受《新蘇黎世報》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瑞士可能會採取相應的歐盟制裁措施」。又是將中國和台灣並立、又是用上「入侵」一詞,筆者不知道這是瑞士官員的口誤,還是反映了她的真實想法,若然是後者,那就肯定是破壞了中、瑞兩國建交的最基本原則:認同「一個中國」原則。


在政治和外交上「正名」,絕不是「政治正確」如此簡單。就以上文提及的「入侵」一詞為例,西方媒體反覆用上「入侵」一詞,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令到不知就裡、對兩岸關係和歷史不甚了解的人誤會,大陸和台灣是兩個獨立國家,誤會兩岸問題是涉及兩個國家的問題,潛移默化、慢性洗腦,久而久之,在某些人心裡,台灣由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自古以來都獨立的國家。這亦是「台獨」分子們最常用的手法,只消看看「台獨」媒體在報道兩岸問題時,刻意將「中國和台灣」並列,而不是用上「大陸和台灣」的字眼,大家就自然明白,為何「正名」是如此的重要。


「正名」絕非形式主義


若然仍然不明白的話,那就回看一下香港的情況。不少香港媒體,至今仍然刻意以「中港」去表述內地和香港,這種並列的方法,明顯亦是別有用心,香港既是中國的一部分,表述跟內地的關係時,怎會用上「中港」一詞?敢問一句,那些堅持用「中港」一詞的媒體,會否以「中北」去表達中國其他地方和北京的關係?肯定不會吧!


潛移默化、慢性洗腦,這就是「港獨」分子們當日所用的策略,他們當日大事宣揚根本就不存在「香港民族」、宣揚所謂的「自決」、宣揚香港的政制不必按《基本法》規定去實施,目的其實都是殊途同歸,就是要將香港和內地割裂,要實現他們「港獨」的春秋大夢!


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亦會明白「正名」的重要。「正名」不是一些形式主義的產物,「正名」有其實際需要,因為境外敵對勢力,每日都做著他們的「正名」工作。「正名」是每一個真正愛國者的共同責任,亦是真正愛護香港的人,應當有的基本自覺和認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18
好正
3
心心眼
1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2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