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因地制宜」 「嚴檢」要堅定
防疫政策「因地制宜」 「嚴檢」要堅定

先說三個成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因地制宜」;「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幾個成語指代有相似之處、且還有點互相補充,大概意思就是要看環境做決定,這個地方好的、你覺得好的東西,到了其他地方、在別人看來,就不一定好了。


這說的是什麼?正是香港到底要不要採取嚴格的檢疫措施。


事由目前正身處美國的美國商會會長早泰娜(Tara Joseph)今日宣布決定辭職,原因大致是她本身倡議香港放寬防疫限制,因此不能接受回港要隔離21天的安排,於是「不幹了」。


香港必須「清零」


香港社會近來一直有聲音質疑「清零」政策影響香港經濟地位,認為應該採取寬鬆的防疫政策。但實際上,正如「淮南橘」,國際上流行的「與病毒共存」策略並不適用於香港。


首先,採取「與病毒共存」的國家和地區,均出現較高的確診病例反彈,例如新加坡、美、英近期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但新加坡日前單日新增五千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為疫情以來新高,是年初的100多倍,醫療系統備受重壓;世衞上月底公布,美英是近期全球新增新冠病例最多的國家。


試問,若香港也「與病毒共存」,像新加坡一樣每日新增3,000多確診者,本地醫療體系能負荷嗎?況且新加坡至今有84%民眾已完成疫苗接種、14%民眾已接種疫苗加強劑。免疫屏障已比香港要高,但即使這樣仍難抵疫情。


一些國家決定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情況作出的決定,最主要原因是挽救虛弱的經濟。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現在不適宜放寬外防輸入,因為疫苗覆蓋率不夠高。若「與病毒共存」,會有嚴重的「陣痛」。這種「陣痛」對14億人口的內地地區及香港這樣人口超級密集型的城市來說,所造成的經濟、民生、醫療衝擊甚至人員死亡,都可能會非常嚴重。而從經濟方面來說,內地有足夠大的市場和基礎保持嚴格的對外交往。因此毫無疑問,對於香港來說,與內地保持同等嚴格的防疫措施,從嚴做好防疫措施,對港人生命負責,重振經濟民生,才是最適宜的選擇。


總之, 其實不接受一個地方的規矩,就拒絕參與,也可以理解。但企圖扭轉對方的觀念就大可不必。更不應該因為選擇的做法不同而對對方大肆抹黑。


「通關」才是香港地位保證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港的某些人,不必再以外國商人怎麼說來攻擊本港的防疫政策。已經重複再重複,香港現時的當務之急是與內地通關,幾十萬業者和家庭、跨境兒童都在翹首以盼。不少外資在港設立辦事處和總部,放眼的都是內地龐大市場,豁免檢疫收緊,若能換來香港內地通關,對他們處理內地(包括澳門)業務必然有很大好處。再與外國打輿論口水戰也甚無意義,最終資金和人流會告訴大家什麼對香港是最好。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9
好正
3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你的光榮,我的榮耀
      你的光榮,我的榮耀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國內通関重於任何國家
      • +85298****49
        +85298****49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