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建屋 拒政治化 讓人人安居
撐建屋 拒政治化 讓人人安居

中大生活質素研究中心近日指出,根據家庭入息中位數約二萬元計算,一般市民需要「唔食唔用唔住」多達十四年,才能購入市區一個約四百呎的單位。市民看在眼內,苦在心內;然而,究竟這是誰之錯?
 
置業難禍首? 03年停建居屋是也

過往已有論者指出,政府於二○○三年停建居屋,令房屋供應出現斷層,結果房屋的用家市場,即公屋和居屋供應在這十餘年間愈見緊絀。但有傳媒卻大字標題,直指今屆政府壓抑樓市措施無效云云。要知道的是,樓控措施始終是較被動的措施,樓價高企則始終是供求失衡的問題,諉過於現屆政府有助解決問題嗎?

現屆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否則就不會有急如疾風的雙辣招,以及放眼長遠的十年建屋計劃。可惜,泛政治化的環境卻影響著建屋進程。例如是可興建多達六萬多個單位的新界東北計劃,在議會內外均遭到再三的阻撓及抹黑,好端端一個建屋大計更遭到高度政治化,變成暴力衝擊立法會的鬧劇。

又例如是在十八區改劃地皮作住宅用途的建議,亦遭到部分地區人士的反對,並由居民「主動現身」訴說海景及山景如何受到阻礙,聽在耳中也令人對這種各家自掃門前雪態度目瞪口呆。

至於致力覓地被負面標籤為「盲搶地」,見縫插針式興建公屋的構思亦被冠上罵名,即使是維港外填海亦好不了多少……。
 
新樓落成創新高 市民支持方可安居
 
不過,政府穩樓市的努力仍有數字可佐證,據最新公布的資料,上半年私樓施工量達一萬二千多伙,創十年新高;而上半年落成量則有七千五百伙,為六年半新高。
 
可以說,數字已反映政府在應對房屋問題上已走對了路,在接下來的日子,只要能進一步增加土地供應,令住宅供求取得平衡,達成十年建屋目標,樓價回歸至可負擔水平只是早晚的事。

為了香港這個家,請支持建屋,向政治化說不,讓人人都可以安居。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