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上任,司局長人選塵埃落定,坊間開始揣測各副局長人選,其中最受媒體以及非建制人士關注的,毋疑是教聯會副主席蔡若蓮到底會否成為教育局副局長,有非建制派人士聲稱教育界大部分人士反對蔡若蓮出任副局長。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回應事件時,表示有關副局、政助的人事任命至今仍未確定,而任命標準則為用人唯才,不以政治背景來決定。綜觀個別媒體以至非建制派「非友即敵」的態度,筆者懷疑,社會有達成他們所指「大和解」的條件嗎?
要「大和解」 必須立場開放
本港的政治勢力大致可分為建制、非建制派,一邊較支持政府施政,一邊「反政府」則不遺餘力,數個月前非建制派有議員提出「大和解」,在特首選舉期間又不斷高呼社會要和解,特首要修補撕裂云云。筆者認為,社會要實現「大和解」,各政治勢力必先暫時放開建制、非建制的長久對立狀態,出身於非建制派的羅致光可以做局長,出身於教聯會的蔡若蓮又為何不可成為副局長呢?
綜觀現時非建制派不斷攻擊蔡若蓮的做法,說穿了就是「立場先行」的抨擊手法,蔡若蓮本身有沒有做過甚麼,足以認定她不適合當教育局副局長?似乎沒有。她最為人所「詬病」的,恐怕就是她是教聯會的一份子。筆者看見一些說法,指蔡若蓮在立法會教育界選舉中大敗,反映她得不到教育界支持,過千人聯署反對任命等等。筆者認為,這些所謂「理由」其實並非強而有力的理據,要看一個人是否適任,應全面由她出身、經驗等判斷,而非單純看她屬於甚麼團體。
首先講講選舉方面,教協一向人多勢眾,教聯會換上其他人選出選,相信結果也不會相去甚遠,這並非蔡若蓮之過。選舉所選的,是入議會代表市民的代議士,而加入政府所選的,是適合從事政策制訂、熟悉業界的人選,筆者並不認為「輸了選舉」是不能成為副局長的充分條件。至於過千人聯署反對蔡若蓮出任副局長的問題,姑勿論過千人是多或少,但若套用此邏輯就要放棄某人成為官員,恐怕特首也要被非建制「射下馬」,畢竟聯署既是非建制派的強項,也是他們的慣用手法。
用人為才 應以專業資歷為先
倘若社會再探討蔡若蓮是否適任教育局副局長時,可方方面面看蔡若蓮的學歷、經驗以至專業技巧,筆者認為這對蔡若蓮更為公道。蔡若蓮作為資深教育工作者,擁有教育博士、語言學碩士、教育學碩士等多個學位,從事教育工作達20多年,亦曾擔任教育局要職,即本身有政府制訂教育政策經驗,現為中學校長,即擁有前綫教育工作經驗;筆者認為無論是教育抑或行政經驗,蔡若蓮似乎也可勝任,如果單憑她所屬團體而否決她,也是過於容易就抹煞了她多年的努力。
筆者提出蔡若蓮的例子,並非意有所指,說蔡若蓮必定會成為教育局副局長,或者她是最適合的人選,畢竟這還是未知之數,而世界上亦總有「更合適」的人。筆者之所以用蔡若蓮作為文章主軸,主要想帶出一個問題,就是非建制派把「社會要大和解,政府要釋善意」的論述說到琅琅上口,然而,非建制派有進一步釋出善意嗎? 所謂「大和解」,或許只是非建制派要求政府、建制釋出善意;掉過頭來,要非建制派釋出善意,這就比登天更難。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