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選之路 「誠意」比「提議」更重要
普選之路 「誠意」比「提議」更重要

18名大專院校學者日前聯署提出特首普選方案,建議在提名程序展開前引入「公民推薦」,凡欲參選者取得約2%選民、相當於七萬人的推薦,便可取得參選資格,再交由提名委員會考慮提名。「18學者」的方案是否一如他們所言符合《基本法》及人大決定暫且不談,筆者想指出的乃是「18學者」所展現的良好態度,稱得上是政改諮詢展開以來,非建制派人士中最具誠意的一回。
 
「18學者」態度務實尊重中央
 
觀乎「18學者」包括前立法局主席黃宏發、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羅致光、教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方志恒、城市大學公共政策系高級特任講師張楚勇等頗具份量的人物。令人可喜的是,在公布方案當日的記者會以至是各學者其後出席電視台電台的節目,甚或是在報章和網站的撰文中,他們所展現出的態度是務實的。「18學者」坦言,各界商討政改方案時要顧及政治現實。他們提及,部分民主派人士提出「政黨提名」、「公民提名」方案,不少都已被定性為明顯偏離《基本法》,所以他們是要在《基本法》框架內,尋求最大改革空間,實現真普選。
 
「18學者」表明,他們無意架空提名委員會的權力,強調即使參選人獲「公民推薦」後,仍要由提名委員會提名,才能成為候選人,且有關「推薦」不會要求委員硬性接受。

在政改一事上,「18學者」承認中央有其角色,亦強調拋出這個他們認為較溫和的方案,正正是要顧及中央會否接受。他們亦不諱言提出的方案並非完美方案,而是有妥協成份的方案,並就此向大眾提出問題:「應爭取不到最完美的方案就一拍兩散,還是寧願選擇最溫和的妥協方案?」可見,「18學者」有意顧及中央、特區政府和市民三方,再經過商討而尋求出一個大家均接受的方案。
 
相對「18學者」而言,許多泛民中人仍無視實際情況,部分人整日叫喊著完全不依框架的「公民提名」、部分人採取未商討先威脅的態度叫囂要「佔中」、部分人則赴台灣沾上「台獨」勢力、部分人最近更走到美國「討教」民主,諸以此類的行動,姑勿論其出發點如何祟高,但肯定會進一步損害中央與香港的互信,最終只會為政改共識的達成帶來負面效果。
 
有商有量才有達共識可能
 
事實上,中央在香港政改的角色上是肯定的,《基本法》及人大決定對普選設下的框架也是實在的。任何人把特首普選這件大事單單視為香港「說了算」的事而抗拒中央的參與、拒絕依循《基本法》和人大決定,既是不切實際也是無法令中央接受的要求。「18學者」不像部分泛民人士刻意忽視中央的存在,不會從一開始便存心偏離《基本法》和人大決定。
 
正如筆者過往已曾一再在拙文間透露出一個相當現實的訊息: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這一次,「18學者」在爭論不休的政改討論中已釋出了誠意,筆者認為這一點是值得關心香港前途的人所肯定的,相對而言,他們所提出的方案是否無可挑剔則只屬次要的問題,皆因任何方案均可以通過對話溝通不斷改進。敢問為數較「18學者」為多的泛民尊貴議員們,你們又是否仍執意要繼續走上那條為反而反、企硬不讓步的老路上?

原圖:網絡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