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佔立」事件的迷思 - 公民抗命在民主社會是否最好選項?
台灣「佔立」事件的迷思 - 公民抗命在民主社會是否最好選項?

台灣的「佔領立法院」事件,至今已經持續六天,參加行動的學生雖然一直佔領議事堂,但整體秩序良好,似乎頗受台灣民眾的好評。然到,直到昨日,部份激進派學生終於按捺不住,將戰線擴展到行政院,眾人成功闖入行政院辦公大樓內,更一度入到行政院院長江宜樺的辦公室。學生的行動,明顯已經超逾行政當局的底線,警方強力驅散示威者,電視畫面傳來,有示威者在衝突過後頭破血流,怵目驚心之餘,相信不少人都對受傷人士的情況感到憂慮。

在民主社會行「公民抗命」是否合適?

今次「佔立」(包括「佔行」)事件的其中一個爭拗點,是在台灣這個已經有直接民主的地區,示威者不去嘗試透過法律程序或民主方式去解決事件,反而選擇「公民抗命」佔領立法和行政機關,台灣總統馬英九就表示:「沒有法治就沒有民主,學生佔領立院,癱瘓國會的作法是犧牲法治,民主也將不保。」

除馬英九外,早有學者指出,在已經有成熟民主制度的社會實行「公民抗命」,對既有制度的損害可以很嚴重,因為爭取民主困難,破壞民主卻是彈指可成。台灣文化大學副教授鈕則勳認為,「佔立」對法治來說是一大傷害,因為民主跟法治是二合一,不能一味把民主無限擴大,做什麼事情都是民主、都是人民的力量,這樣的說法不合邏輯。

社會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有誤解

「公民抗命」理論未必適用於「佔立」外,事實上坊間對引發爭議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其實亦有一定程度的誤解。再次套用馬英九的講話:「現在坊間流傳很多對服貿協議的誤會,例如:說服貿協議如果通過,大陸勞工與移民就會大舉入侵,臺灣勞工就會失業;臺灣出版業會被大陸把持;服貿協議只照顧大企業,忽視中小企業,大陸的營造業、電信業來臺投資,會影響我們的國家安全、大陸對臺灣開放的項目不對等,等等。我要鄭重告訴大家,這些都不是事實。我們根本沒有開放大陸勞工、移民或出版業來臺。事實上,我們開放陸資來臺已經將近5年了,我們事前的審查與事後的監督都非常嚴格,違法的陸資立刻遭到處罰並撤資。」

「而大陸對臺灣開放的80項中,電腦服務,房地產服務、旅行社、市場調查、攝影、翻譯、建築物清潔等等,都適用到臺灣中小企業,並不是獨厚大企業。整體來看,服貿協議是依據我們『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簽訂,對臺灣是利大於弊的,我希望行政部門能夠在未來立法院服貿協議審查的過程中,將實際情況說清楚。」

媒體沒有告訴你的事 – 台灣早已受惠

事實上,一直聲援「佔立」、鼓吹「反中」的媒體報道事件時,一直只強調台灣開放了甚麼,但就從來沒提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其實只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一部份,而在ECFA之下,內地已對台灣開放諸如金融和水果農產等行業,這些台灣產品早已進入內地市場,業界已賺到不少「外匯」,這些,台灣和香港的媒體都一直沒有告訴你。

「佔行」行動血濺收場,相信這結果沒有人願意看到。台灣民主得來不易,誠如馬英九所言,是否一定要用這種「佔領」的違法手法方可以表達不滿?今年就是台灣「七合一」選舉的日子,民眾若對國民黨政府不滿,大可在選舉中以選票狠狠懲罰之,令國民黨政府施政困難也好、令她成為「跛腳鴨」也好,台灣確實有很多民主方式可以懲罰政府,靠「佔領」等手段去「討公道」,假使他朝支持〈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民眾亦以「公民抗命」之名採違法的反制行動,台灣社會又當如何?

原圖:msnphoto.eastday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