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倒閉潮」現象持續發酵,成為香港社會熱議的焦點話題。的而且確,近來我們行走在街頭巷尾,都不難發現一個個貼出招租告示、結業告示的「吉舖」。據一些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全港已有近60家餐飲及零售商戶宣布結業,其中不乏經營數十年的老字號、曾風靡一時的過江龍餐廳,以及遍布各區的連鎖品牌。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報告顯示,去年底私人商業樓宇空置率達11.8%,涉及約140萬平方米樓面,創40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而與商場相比,街舖的空置情況則比較嚴峻。究竟這一波「倒閉潮」,折射出什麼深層次問題?如何破解困局?又有人說當下香港經濟「好淒涼」,事實是否真如此?
殺雞取卵加租的惡性循環
在香港商舖成本中,租金與裝修往往佔大頭,而租金,正是壓倒商戶的最後一根稻草。開業36年的鴻星中菜早前在其最後一間分店的結業通告中公開控訴「租金持續高企」,而且「多次與個別業主磋商惟沒有達成共識」,可以說道出了眾多商戶的心聲。
歸根究柢,「業主企硬」這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香港經濟在對上十多年實在「太順」,商舖業主一見商戶生意好便加租,大刀一揮,誓要劈到租戶「一頸血」。基於「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想法,接著商戶很自然地對客人加價,為業主加租「買單」,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加價機制」。即便商戶不賣帳放棄續租,「吉舖」也很快有人頂上,業主根本不愁無人承租。
過去經濟向好時,這種惡性循環尚能維持,然而我們眼前最大的問題在於,今天的香港,不論是市場環境,以至市民消費模式已大大改變,而今人人都是精明消費者,拼價格、拼性價比,商戶難賺錢,而業主卻未能扭轉「加到盡」的思維,仍然沉醉過去「殺雞取卵」式加租的日子。某些業主也可能心魔作崇,甚至出於「鬥氣」,寧願兩敗俱傷,「丟空都不益你」!
然而「今時唔同往日」,街頭「吉舖」隨處可見,就足以證明「雞」已經「買少見少」,再這樣下去,業主們遲早連「雞蛋」也吃不到。事到如今,是否是時候接受現實,考慮「退一步海闊天空」?
「獲利」與「讓利」往往也只是一線之間的選擇。空置舖位,絕不能創造任何價值,而面對當下香港的市場環境,與其空置舖位,倒不如先降低租金,吸引優質租客,讓租客在幾年時間內,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空間下,慢慢經營「養客」成長。相信終有一天,捱過這段日子,本港的零售、餐飲生態重新搞活搞旺,業主將來談加租的機會還有很多。倘若舖租的負擔能夠這樣減下來,商戶好、消費者好,業主也不至於「丟空」商舖零收入,這絕對是「三贏」的結果。
「倒閉潮」代表經濟衰退?
近一段時間以來,很多市民每當討論這場「倒閉潮」的時候,往往牽扯到香港經濟好壞的頭上,大嘆當前香港經濟「非常差」、「好淒涼」云云。
我們細心看看這場「倒閉潮」,結業的雖然不乏一些走大眾化路線的品牌,例如凱施餅店、海皇粥店等,或者一些街坊小店,但如果這場「倒閉潮」單純因為經濟不景氣,那即是說市民大眾窮得連「買個包、食碗粥」也負擔不來,經濟如此嚴峻,那本港失業率怎麼可能還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而未見大幅攀升呢?顯而易見,「倒閉潮」現象並非單純的經濟衰退信號,相信絕大多數的結業個案,都是受租金壓力所累。
香港的繁榮,從來建立在靈活應變的基礎上。今日的「倒閉潮」既是挑戰,也是轉型契機。業主不妨摒棄「短視奪利」的思維,試試從「利己」變為「利他」,以「讓利養客」重塑商業生態。唯有如此,香港的零售與餐飲業才有機會重現活力,而不是大家坐在一起「唉聲嘆氣」!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