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
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周三(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發布的介紹詞說:「在中國,春節標誌著新年的開始,以傳統曆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前後,人們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促進社區和睦,這一慶祝過程俗稱『過年』。除參加公共慶典外,人們祭祀天地和祖先,並向長輩、親友及鄰里拜年,表達美好祝願。該遺產項目為中國民眾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
春節民俗眾多,包括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吃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發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等。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作為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影響力正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文化盛事,為各國民眾帶去歡樂體驗。
至此,中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其中部分知名項目包括:京劇(2008年入選)、中國剪紙(2009年入選)、二十四節氣(2016年入選)和太極拳(2020年入選)。
今年一同成功入選的其他國家的新增「申遺」項目包括:葡萄牙馬術;日本清酒等傳統釀酒;南韓製醬相關的知識、信仰與實踐;泰國冬陰功湯;比利時和法國的遊樂場文化等。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