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交是一國兩制糅合劑
內交是一國兩制糅合劑

特首梁振英於上月25 日完成福建省的「內交」訪問,他任內的內交雖已有十多次,但今次因有由福建社團會贊助十多位大學生隨團,而為整個行動在政經聯繫之外,添加薪火相傳的民間外交新意義。

作為國際都會、國際金融中心、獨立關稅區,香港理應有頻繁而複雜的外交任務,但因屬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外交和國防事務已由中央政府代為處理,香港對外活動的重點,便由外交轉為內交,做好全國一盤棋的溝通協調。

事實上,梁振英任內離港公幹多次,仍以北上內交為主,除拜訪不同地方官員外,還出席一些會議或列席人大政協兩會會議,並與工商界和專業界攜手,大力推動香港與內地省市的合作,共拓新商機,正是政府適度有為,強調功能性、策略性的實務職責。

面對國際市場全球化,以及經濟板塊區域化的新挑戰,由商界企業單打獨鬥闖天下的神話已經褪色,政府的政策過去囿於「積極不干預」、「大市場、小政府」的框架思維,對經濟發展引導不力。面對世界各地政府加強對發展經濟的主導和參與帶來的激烈競爭,政府有責任加強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和引領,以便加快提升競爭力。

必須指出,隨國家經濟實力「超日趕美」,各國政府首腦爭相率領商界代表團訪問中國,為的就是希望能搭上國家的經濟快車。偏偏「近水樓台」的香港,雖有全國範圍的「一國兩制」優勢,亦在華南地區具有CEPA 的特殊優勢,卻最終是自大變自敗。

在與內地經濟整合的過程中,從早年的「領頭羊心態」,到最近的「本土化思潮」,香港始終存在外熱內冷、似迎還拒的自我掣肘,又要賺錢、又嫌錢腥,讓現實機遇在進退失據中點滴流失, 「被邊緣化」的警鐘一再敲響。大家必須重新清醒過來,機會從來只會留給積極進取的有心人,我們再沒有「食老本」的本錢。

打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獅子山下精神」開始,香港經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危機數年一遇,能夠保持轉逆為勝的勢頭,不是因為有奇蹟保祐,而是不執堅持,懂得靈活多變,搶奪先機;更重要的是,能夠善用國家經濟騰飛的機遇和支援。可惜,今天仍有人政治掛帥,堅守港英前朝遺留下來的所謂「核心價值」,以及劃地為牢式的「兩制」鴻溝,就是要抗拒「一國」下的融合。

時代巨輪只能往前進,無法往後退,香港回歸已經邁進第十七年,香港經濟有待「再度發育」,而新的經濟腹地不再於華南地區的「9+1」,而是全國的所有前緣區域,西部開發重點的四川、兩岸海西的福建,都是當前的耀眼新星。

一次旋風式的訪問,不可能帶來即時的豐碩商機,而內交的優勢就在於點滴積累的情誼,後續綿延的根基;至於今次的福建之旅,更添加同鄉會、大專生的民間外交因素,令整項內交活動變得更豐富、更立體,亦更有實效。

正如梁振英於去年的國慶酒會致辭所指:「世界在變化,中國在前進,香港要主動和積極面對新的合作和競爭環境,要尋找新的功能定位,要發揮新的作用」。一國與兩制並非割裂對立,而是需要來自內交的新糅合。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4年2月4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

  • shuyicai58@gmail.com
    shuyicai58@gmail.com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俞革苹改名毛泽东。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