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教訓】專欄作家林沛理:在歷史上反覆發生的悲劇,很多都是理想主義的非預期性後果
【汲取教訓】專欄作家林沛理:在歷史上反覆發生的悲劇,很多都是理想主義的非預期性後果

佔領行動已經完結,但此事給港人帶來的教訓與啟示卻是不容忽視。專欄作家林沛理在週刊撰文指出,佔領運動是回歸以來香港最大規模的社會\反社會運動,但再看不見香港人的萬眾一心,觸目驚心的反而是社會根據階級、角色、年齡組別和政見逐步分裂。佔中的本意是公民抗命,但運動幾乎一展開就出現了社會學家默頓 (Robert Merton)所說的「目標替代」(goal displacement)——佔領和抗爭本身成為目標,而忽略了最初的任務。

林沛理指出,運動採取挑戰法治的抗爭手段,那種「明知不可為而妄為」、判斷失誤的理想主義也必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後果,但它也證明了香港人除了有一個本能地保護自己的「自我」(id)之外,還有一個願意為理想而上街的「超我」(superego)。「當然,『超我』最容易蒙蔽理智,也最容易被人利用。在歷史上反覆發生的悲劇,很多都是理想主義的非預期性後果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idealism)。這是港人從佔領運動必須記取的教訓。」

原圖:chinadailyasia.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