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核心在醫療保險
醫改核心在醫療保險
人口增加、人口老化、疾病急劇變化,加上市民過度倚賴公共醫療系統,導致現行醫療制度的負擔過重。政府期望醫管局明年可以展開公私營協作計劃,讓更多慢性疾病患者轉由私家醫生診症,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過去多年,政府也曾推行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調動私營醫療資源,紓緩公立醫療體系的壓力,成績始終未如理想,樽頸位就在醫療保險。   多年來,政府提出不同的改革建議,期望為香港醫療系統的結構性問題謀求出路,透過檢討公共醫療系統的服務模式,並制訂融資方案,從而更有效地運用公帑。至於改革的主要重點,則是加強公營及私營醫療機構合作,以解決公共醫療需求與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盡管每次的改革重點不同,但都因公私醫患的觀點利益訴求迴異,難以尋求共識,最終取諮詢過後,又重新諮詢,大多數的建議都未能落實。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坦言,醫療改革的選擇已不多。他表示,現時政府會致力加強公私營雙軌醫療服務。至於如何確保公私營醫療均衡持續發展,則可以有三個手段選項。第一個是調整收費的經濟手段,例如目前正在試驗推行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在向私家醫生求診時,只需繳付公立醫院的診金和藥費,這將是疏導公立醫院需求壓力的起步。下一步應是探討普通私家醫生的收費,以及為私家醫生提供買藥優惠的問題。以便逐步紓解病患者過份倚賴公營醫療系統的問題。   畢竟,要徹底解決公私營醫療失衡的問題,最直接的方法是全面縮減公私營醫療服務收費差距,但大幅提高公立醫療收費,無異是「政治自殺」;但若是大幅補貼私營醫療系統,則將是一個「財政黑洞」。若能透過協商、補貼或優惠,有秩序地調低私營醫療收費,將是最現實,亦有效的政醫患三贏方案。   第二個手段是提高供應量,供應量本身有兩個控制性因素,其一是免費設備的供應,其二是輪候時間或設立優先看症的機制。目前政府都在大力推行,公營醫療部分不成問題,但新增私家醫院計劃的反應未如理想,政府有需要加強協調,甚至作出適當的政策調整,確保在增加供應量方面,實現「公私共進」的均衡格局。   至於第三個手段是破除流動屏障,以便病人到公、私營醫療機構看病,相信隨着eHR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電子健康記錄)系統上表,可以改變目前病人跟醫生的「傳統」,加強病人選擇醫院、醫生接受治療的彈性。   當然,這三項手段選項,都純粹是政策或行政手段。目前香港的醫療問題,或者是對公營醫療過份依賴的問題,源頭不在醫療技術,也與政策無關,一切就在收費高低的差距,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核心就在醫療保險。只有完善而普及的醫保制度,才能將公私營醫療系統整合起來,並讓市民安心選擇。不談醫保,所有努力最多亦只能收到短期效應。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3年8月26日   圖:wenweipo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