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開展為期六個月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下稱《香港2030+》)公眾諮詢,內容提到全香港長遠需要4,800公頃土地,扣除約3,600公頃已落實項目,香港尚欠1,200公頃用地,當中包括200公頃房屋用地。有意見質疑發展最大規模可容納900萬人口或會出現過度發展,而有關部門清楚指出,為住屋容量提供緩衝,而緩衝空間亦可作其他用途。
過度發展憂慮可釋除
今日有民間組織到電台就《香港2030+》規劃的公眾諮詢接受訪問,席間指政府以往的長遠發展計劃也是依據實際人口估算而制訂,但今次規劃了香港可容納900萬人口的計劃,較人口估算高出10%,擔心會出現「過度發展」的情況。對於有關問題,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清晰指出,規劃框架下最大可提供約900萬人口的住屋容量,背後假設在政府的預測下,到2043年的本港人口高峰為822萬,上述住屋容量可為該人口估算提供10%的緩衝,有關容量可轉化為「調配空間」,例如改善家居空間、公共和社區設施等。
換句話說,政府會根據人口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若有剩餘空間會以「調配空間」方式轉化多出的土地作其他用途,坊間有關於「過度發展」的憂慮大可釋除。
發展計劃不包括橫洲?
另一方面,有意見質疑為何《香港2030+》內列出的項目,為何不包括近期熱議的橫洲發展項目。事實上,在相關文件列出的發展項目,已寫明為「主要項目包括」,即還有其他項目在3,600公頃的「落實項目」當中,而並非橫洲項目「消失」了;此外,橫洲項目或屬於仍未規劃好的建屋計劃,不把橫洲項目列在文件上做法亦合情合理。
原圖:hk2030plus.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