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廣東道
走出廣東道

儘管大多數人都明白,所謂「驅蝗行動」只是一場鬧劇,演出鬧劇的極少數人不代表香港。無論如何,社會輿論的目光卻不約而同地集中在那條不算闊落,並且愈來愈擁擠的廣東道上,好像全世界都正在關注。

廣東道近年因高檔次的自由行旅客湧至而知名度大增,沿線國際品牌名店、大型商場林立,高檔餐廳愈趨高檔,但這些國際化的包裝,又是否能夠彌補一些港人心中的狹隘。有社運人士宣揚本土主義,但真正的本土文化不局限在這條廣東道上,本土文化蘊涵的核心價值當包括自由、法治、文明和多元。

用粗言穢語指罵遊客和顧客、堵塞商店等行動,是對自由和法治的污衊,是排拒異己的不文明劣行;即使由口齒便給的「大狀」辯解,也難以跟上述的優秀元素扯上丁點關係。當然,不能自圓其說時,總可以把責任歸咎政府。

現在的所謂本土主義,已經變質為山頭主義、保護主義,把人分門別類,扣上帽子, 「大陸人滾出香港」便是好例子。

香港面積不大,天然資源匱乏,排拒異己也許是一種保護自己利益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好方法。換個角度,可以選擇積極向前踏出一步,發展自身條件以迎四方客,納八方財。惟政府提出的多個發展大計統統受阻重重,新界東北發展、開發大嶼山、填海工程都遇到各種反對,舉步維艱;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誠然,發展會有代價,但如果香港人有心邁出這一步,當前的滯脹並非不能解決。

港人常羨慕新加坡,在多種指標上均會優先與該國作一些比較。相較而言,新加坡同樣沒有豐富的資源,而以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源,因此種族組成更加複雜,但卻能夠以較為開放的心態包容各種多元的文化,從而留下人才,足以在有限的地理空間上尋求發展。反之,香港在行為上、心態上卻顯得故步自封,廣東道的鬧劇只是一個縮影。

廣東道是不少港人賴以謀生的安身立命所在、不少遊客的至愛,更是一些人挑動仇恨的火藥引,但若能夠走出廣東道看看,世界還很大。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4年2月21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