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意見已遭民調騎劫?
民眾意見已遭民調騎劫?

近年,傳媒和市民均習慣以大學進行民調的結果及其結論,作為對特區政府和議員的評價,並且照單全收,從未思考當中可能出現的誤差或操作。最近有關《沉默的螺旋》(作者為陳莊勤)一文的討論,令人反思我們的意見,真的為人如實反映?還是在不知不覺間已受人騎劫?

所謂「沉默的螺旋」,是指由於大多數市民害怕受到孤立,希望獲得認同,而甘願跟隨輿論大方向「是其是、非其非」。事實上,在現今複雜多元、資訊爆炸的社會,往往只是一個話題,或者只是一個網上帖文,大家就會即時眾說紛紜,甚至出現人肉搜尋、「洗板」式的網上欺凌。

然而,這種一窩蜂式的「輿論暴力」,並非僅出現於網上虛擬世界,更在佔據「道德高地」的大學民調和傳媒評論中出現。對於特首和問責官員,以及整體施政和重要的施政項目,本港多間機構,包括大學和研究機構,均會定期進行持續性的追蹤性民調,以便探求民意意向,這都是國際慣常做法,亦深得公眾信賴,因而每次民調結果發布,均會得到公眾和傳媒的重視,並由此引發對政府施政的風評。

不過,在今次有關《沉默的螺旋》的討論中,赫然發現民調的光環存在一些空白,甚至瑕疵。

以對特首梁振英評分的民調為例,第一,評分何來?根據陳莊勤律師的說法,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未予回應。

筆者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官方網頁中,看到該項民調除了調查結果和評論之外,有關調查方法、樣本資料、人口變項、調查問卷、數表和圖表等也一應俱全,唯獨欠缺最重要的評分方法,令人「只知結果、不知原因」,既易讓市民「任人騎劫」,也令受評者未能知所改進,或作出申辯。

至於中大亞太研究所方面,據陳律師的說法,評分是一種平均分,其與現實的落差,任何曾經進行統計工作的人都不說自明,毋庸贅言。

第二,評價怎定?作為持續性的追蹤性調查,每次的訪問內容必須相同,但對於每次民調的數據上落,調查機構只慣性地作出一番評說,找出變化的原因,並作出「成功」或「失敗」的不同評價;但這些評價從何而來?客觀嗎?準確嗎?不好說,因調查機構從來沒有交代,只能如寺廟靈籤,信者信、不信者不信。但這負責任嗎?

第三,媒體態度。對於這些民調結果和評價,傳媒均「如實」報道,再「如實」評論,特別是講求精簡的網上新聞,更是集中在得分和評語之上,讓受眾簡單地接受「高低」、「好壞」的訊息。民調一句話,就成為特首表現的指揮捧,但這公道嗎?

更令人省思的是,傳媒報道「煽風效應」和平衡報道,令民調的偏差,特別是「沉默的螺旋」進一步激化。舉一個簡單例子,就是早前的港視發牌事件,個別藝人的個人觀點,因不屬「主流」立場,最終遭到個別傳媒「修理」,受盡「千夫所指」;至於香港連續多年蟬聯的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寶座,香港傳媒報道時,也只談香港的未來威脅,至於勇奪桂冠殊榮的因由,則只是輕輕帶過。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4年2月13日

圖:studyinhk

評論

  • Happy21
    Happy21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1: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