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大學教育,所為何事?
【獨家文章】大學教育,所為何事?

我們常說,香港要走高端路線,要發展創新科技,然而,創意何來?新科技何來?


大企業的研究部是一個來源,正如日前火熱的華為三摺智能手機,突破了技術關口,把手機與平板電腦共冶一爐,這種新技術的出現,是企業投入大量研究資源的結果。


另一個創新科技來源,當然是大學。舉個例,瘟疫來襲,醫護在前線搶救,研究新藥及治療方法,就要靠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想方設法找出路。


所以,大學是令社會進步、發展和飛躍的一個很重要部分。


大家可有想過,大學為何存在?如果純粹為育人、為令人民有知識,有中學就夠了,何需花這麼多錢去搞大學教育?


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年代,全靠一班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和科研人員,為國家研發出一批批大國重器。五四運動,也是靠一班大學生的醒覺,帶領民眾捍衛國家權益及尊嚴。


大學教育對未來很重要,所以香港政府毫不吝嗇年花數百億來資助大學教育。


小小的香港,面積1100平方公里,人口740多萬,卻擁有八間政府資助的大學。按此比例,香港的科研水平理應非常高超?香港人的家國情懷、道德操守、知識水平、思考能力理應高人一籌?


不見得。


2014年佔中、2019年黑暴,大學都是暴動的橋頭堡,大學師生甚至是暴徒來源。對比起五四運動時為國家站出來的大學生,或者香港70年代保釣運動為捍衛國家主權站出來的大學生,今天香港的大學教育,明顯失去了為國鑄造精神楝樑的教化作用。


精神上不行,那科研的社會作用又如何?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說過,發展高端製造業是香港的出路。然而,製造業其實只佔香港生產總值1%,對比其他地區,深圳是40%,台灣是34%,而香港那1%主要來自業界,大學的貢獻佔極少比例。


大學本該是科研基地、創新技術的孵化地、社會前進的引擎,香港有八間由納稅人供養的大學,國際排名不錯,論文也不少,但對香港的實際貢獻,卻不成比例。


日前,浸會大學前協理副校長楊志剛教授撰文,提出一個非常大膽且有建設性的想法,就是模仿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把香港八間大學合併為「香港聯合大學」,設「總校長」負責統籌八所分校的整體發展,包括資源調配。八所分校的校長及副校長制度不變、職權不變,但就改為向「總校長」負責,取消現有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


楊教授長期在大學管理層工作,深明今日香港的大學如何遠離教育初心。他在文章直言:本港大學的人才,世界一流,但為何對經濟民生科技創新的貢獻,卻是世界三流?


歸根究底,楊教授認為,罪魁禍首是本港高等教育制度被設置太多「牢籠」,包括教資會頻繁的評審、院校割喉競爭、英國對本港高校的殖民式管理等等。


舉個例,教資會每6年就會對八間大學進行評審,他們找來361個專家,當中70% 即252人是來自海外(主要是英國),他們以國際專家身份飛抵香港,逐一評審本港4200名教研人員的所有超過16000多項的研究。


這361個評審專家會分為13個小組,掌權的是32位正副召集人,而這32人中,24位是來自英國,其餘來自美加澳,內地和本地專家,一個都沒有。


楊教授批評教資會這種評審態度,明顯是認為英國科研獨步天下,「國際就是英國,世界就是西方」,思維仍停留在1997年前。


由於評審結果會直接影響大學撥款,於是,各大學會為審查疲於奔命,大家拼命寫論文搶分,追隨西方專家喜好。至於大學研究能否配合社會甚至國家發展,完全不在考慮之列。


大學是智慧集中地,防止聰明人聚在一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分而治之,製造競爭,令大家爭做頂流,沉醉在「世界級大學、學術自由、院校自主、國際化、追求卓越」等口號中,而忘了大學最重要的作用:培育人才,貢獻國家。


原來,回歸27年,香港的大學仍被英國設計的那套人才培養術主導著。感謝楊教授把問題揭出,並提出大學改革的新方向。


大學教育爛成這樣,小修小補已無補於事,我們期待一場翻天覆地的大改革。


圖片來源:香港大學Facebook、香港中文大學Facebook、香港科技大學網站、香港教育大學Facebook、香港理工大學Facebook、香港城市大學網站、香港浸會大學Facebook、嶺南大學Faceboo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2
好正
2
心心眼
3
好好笑
3
令人傷心
7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