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弘揚中華文化是關鍵
建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弘揚中華文化是關鍵

本文作者為世界藝術家聯合總會常務理事韓祥真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業界打下了「強心針」。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中西文化薈萃,獨特的多元文化共融,促成斐然的文化藝術成就,過去曾盛產出不少名聲遠揚的文學大家,包括嶺南畫派一代宗師趙趙少昂、楊善深、國學大師饒宗頤、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文學巨匠倪匡等;而八、九十年代的港產電影、粵語流行曲,亦曾是香港文化招牌,衝出國際。


然而,香港過去一直被標籤為「文化沙漠」,究其原因,與政府過往對文化藝術發展態度息息相關,但由上以下的政策盲目倒向西方文化潮流,相反中國傳統文化則未能得到重視,導致香港文化藝術難以普及化,在商業社會「利」字當下,文藝工作者更淪為「難以搵食」之流。


傳統書法及水墨畫歷史源遠流長,富含中國文化底蘊。筆者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多年,尤喜傳統書畫,從觀察所見,在香港執毛筆寫字的人已越來越少,以書畫作為職業者更可謂人少之又少;即使在學校教美術的老師,大多兼教其他科目,部分老師亦從未有習畫練字,又談何教導學生,弘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呢?


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去年出席「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時,曾指明香港需要「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感染力」。其實,香港若要「做大」文化市場,發揮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揚國際,特區政府任重道遠,首要任務必須大大提升本地文化氣息,改變過去對文藝刻板負面的印象。


建立一間「香港文化藝術大學」,助提升香港整體文藝地位。香港其實不乏文化藝術教育機構,如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藝術學院、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等大專院校,也培育出不少傑出專才,但相關學科分散,亦未及傳統學府受歡迎。而建立一所本地高水平、高標準的文化藝術專門大學,聘請當代藝術不同領域的大師擔任講者,教授涵蓋傳統藝術、藝術科技、藝術行政等不同專門學科,不但能提高認受性,更可配合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發展,作統籌協調作用,加大培養出更多具備傳統文化藝術素養、國際視野、行業知識的複合型藝術人才。


善用科技活化藝術。俗語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中國傳統藝術近年經常善用新媒體平台去推廣,亦利用嶄新的舞台科技與傳統藝術結合,就如被譽為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鎮館之寶─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曾在香港展出掀起熱潮,透過數碼多媒體、互動體驗,讓市民親身感受傳統畫作之美。筆者相信香港傳統藝術諸如粵劇、嶺南畫作等,亦大可善用科技,作出不同類型的實驗、活化,以增加年輕人對傳統技藝的興趣,讓藝術在大眾之間普及。


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祖國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更高的期許,有著祖國強大的文化傳統,背靠大灣區的優勢,進一步便利香港藝術人才到大灣區城市就學、就業、創業,香港勢必展開文化新篇章,邁向更高峰,但關鍵仍在於政府、業界必須築牢中華文化的根基,向世界說好中國故事及香港故事!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好正
2
心心眼
2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