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與「土地供應 」
「老人院」與「土地供應 」

本文作者為元朗區議員黃卓健

不同國家及社會中,經常聽到一句說話:Don't ask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 . 但是,在香港,真正值得反思的問題是,究竟政府,甚至大眾市民,又是否真的想聽到一個曾為香港貢獻一生的七十歲長者問:What can I still do for you all?
 
相信大家都看過最近有關露天洗澡虐老的新聞,有誰不感到悲憤?有些人會把責任歸於院舍員工。而特首呢?他便認為問題在於院舍的土地供應。以下讓筆者分享一些有關見解。
 
我們經常看到電視上,不少議員都有談及要求改善中央輪候冊上等候入住院舍人數眾多的問題,包括增加資源加建更多津助院舍的宿位。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其實這一點並非完全正確。
 
根據審計署於2014年10月30日發表的第63號報告,自願入住改善買位計劃下的市民由2009年的7%,下降至2014年的5%,每年納稅人為私人院舍白納空租的床位約600個,相等於5000萬的開支。
 
可能大家會問,為何有成千上萬人輪候入住院舍,但居然會出現大量「吉位」的情況?原因十分簡單,由於自願入住改善買位院舍的人只有5%,好多人寧願等入住資助或合約院,也不願入住買位的私院。這反映出政府放水的私政方向,未能滿足市民的選擇需要。
 
加上,根據社署資料顯示,現時全港院舍的入住率為85%,是史冇前例的高。大部分具質素的院舍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樣必然會減少長者選擇優質服務的權利。
 
很難想像,人口老化常常掛在口邊的香港,老年化以每年2.5% 增加,但面對高租金成本,私人院舍的床位數目居然可以比上年減少約1600 個。當然這個是市場問題,但這個市場問題如果一直未能配合有效的政策,難道不是一個社會問題?
 
我認為今次社署以「釘牌」懲罰院舍亦不是萬全之䇿。難道老人院倒斃,老人家沒有床位住而被迫「訓街」,倒頭來又不會是社署要處理的更大問題嗎?
 
就著供求問題,以下是我們建議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每年增加買位與資助院舍的比例,不致有過多買位院舍,白納空租,浪費公弊。
 
二)加推於3至5幅遠離市區的地皮,興建大型院舍。每個選址,集中照顧1000-2000名長者。現時全港入住私人院舍的長者為4萬人,5幅地可即時照顧10000名長者,即時可替市場增加25%以上的供應量。由於位置遠離市區,不單空氣好,亦可以低於市價及合約形式分租予俱服務品質的不同經營者,進一步開放市場。一方面,能有配監察安老服務質素,其次更可解決零宿位的情況,及增加市民選擇的權利。
 
三)在政策上有一點,還是十分值得檢討的。每年盲目加推改善買位的數目而滿足議員的要求,其實,相反會令市場上的床位供應數目減少。因為根照牌照規定,甲級買位的人享有的人均面積為10平方米,而普通私院的要求為7 平方米。假約沒有有效政策去增加院舍數目,進一步買位只會迫使私人院舍為滿足政策放水要求而收減床位數目,引發行業惡性競爭,減少市民可以選擇合適院舍的機會。

我深信,要看一個社會是否文明,並非單看有錢人正在享受有幾奢華的生活;而是要了解最基層市民的生活環境。社會還需要院舍中八成申領綜援、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的長者,為大家做些什麼?我們是否應該要問:What our country can do for them further?

原圖:3boys2girls.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