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世界港口貨櫃吞吐量排名變化及房地産政策看香港的競爭力
從香港世界港口貨櫃吞吐量排名變化及房地産政策看香港的競爭力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WTO)後,以工業出口拉動經濟發展 ,香港成為中國連接世界市場的最大轉口貿易中心,香港一度成為全球第一貨櫃港口,但近年情況起了變化,香港的貨櫃港口地位不斷下滑。本文是探討此趨向對香港競爭力的啟示,並對如何扭轉此局面提出一些個建議。


排名下滑顯示香港競爭力下滑


2000年,香港在全球港口貨櫃吞吐量評比排名第一,到2021年下滑至第十,落後於中國內地城市上海(第一)、寧波-舟山(第三)、深圳(第四)、廣州- 南沙(第五)、青島(第六)、天津(第八)。相反地,中國內地的港口排名卻不斷上升,如在1990年之排名尚末有上海,但上海在2000年已急速上升至第六名,並從2011年以來一直維持全球第一。到了2021年,前十名中國內地港口便佔去六席,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內地經濟的長足進步,不負「世界工廠」的美譽,2021年的總出口便比2020年增長21.2%,貨櫃吞吐量2019年比2000年增加了五點九倍。而內地城市注重改善港口設施,一部份貨物輸往世界各地改為直接出口,不經香港,也使香港的轉口港地位下降。這個變化給我們的啟示是香港的競爭力相對於內地主要城市在下降中,值得關注、探討。


香港的房地産政策較內地僵化


另一可以說明香港競爭力下降的原因是政府政策欠靈活。香港的房地產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兩年房地產價格不斷下滑,連帶影響投資(很多企業都以房地産作為押品向銀行借款)及市民消費(資産價格下跌,財產縮水,自然會減少開支,尤以沒有收入的長者為然),而政府迄今並未採取任何措施,連早年推出針對房地產價格上升的「辣招」仍撤消無期。這種僵化的做法仿如中國古成語所説的「刻舟求劍」。


與此相反,內地的做法相當靈活。早前,內地有關部門嚴格執行限制房地產企業的融資規模,很多房地産企業出現週轉不靈,尤以民企為然。它們現金流不足,沒法償還債務。這種情況引起不良的外溢連鎖反應,不但拖累了與房產有關的行業及其他行業,企業的投資及人民的消費也告下降,令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內地政府的態度及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再強調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支柱作用,應該在政策上予以恰當的支持。近期我們看到內地的銀行已恢復對房地產業貸款。新的政策除了銀行向房企貸款外,還容許房企作為股權融資及債務融資。此外,還恢復「內保外貸」做法,即以內地的項目作為押品,以便向境外的銀行借款或發債。由於內地政策能針對情況的變化作出調整,經濟情況已回穩。副總理劉鶴表示:政府正研究新措施,以引導市場信心回暖。


新的增長點未形成,影響競爭力


香港的經濟近年欠佳,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繼本年第二季按年收縮1.3% 後,在第三季下跌4.5%,出口亦表現疲弱,10月份錄得按年跌幅10.4%,而旅遊業亦不景,2021年外來遊客只有9.1萬人次,比上半的350萬人次顯著下跌。在此情況下,香港經濟需要尋找新增長點。惟過去二十年,香港産業結構日趨單一化,製造業極度萎縮,對GDP 的貢獻比率,從1980年的23.7%,一路下降至 2020年的1%,服務業則高升至93.4%,而且越來越集中。除了四個支柱產業(即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及相關服務、專業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外,新的增長點未能形成。


建議及小結


香港有關當局不能墨守成規,而是要實事求是,靈活變通,正視香港優勢仍然存在,卻慢慢減弱這個現實,針對香港的強項及短板,制訂有遠見、具開拓性的中長期改善計劃,促進經濟檔次升級和多元化,鞏固既有產業,及培育新增長點。走筆至此(12月22日),政府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四大方向及8大策略,包括完善科技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建設智慧香港。這是令人鼓舞的一步,但宜有具體可行的措施,及注意成本效益。


香港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內地,尤其是大灣區所帶來的種種機遇,建議有關方面珍惜,想方設法深化與內地的合作(尤其是創新合作),跟上內地奔騰向前的腳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23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