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迴避國家認同」 厚植家國情懷
打破「迴避國家認同」 厚植家國情懷

有國才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愛國是對自己國家和家園的依戀感、歸屬感並予以支持的行為及態度,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本港一項最新公布的「市民身份認同民情總結調查」顯示,市民對「中國人」認同感評分為6.52,上升0.38分,是三年半以來新高。新學年開學在即,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表示,新聘的編制職位教師本學年起要通過基本法測試;教育局的要求將與公務員事務局看齊,加入國安法元素;而年底還將會推出新的《香港教育專業守則》。


家國情懷並不是天然形成的,除了血脈這個最基本的先天因素,離不開後天薰陶、教育和引導。本港過去的事實說明,香港社會要打破「迴避國家認同」的錯誤認識,需早日形成認識國家、熱愛民族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才能真正提升港人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只有教師的國家認同感得到強化,學生的認同感才能強化。


「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國」。儘管部分港人擁有雙重國籍,但中國公民身份明確,因此愛祖國是本分。特區近年持續推動國民教育,包括歷史學習、語文文化傳承、價值觀教育等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同理心等,以免他們受資訊爆炸、網絡罪案、假消息和偏頗新聞等的影響。


為人師表,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影響很大,社會亦有很高期望。但有一些教師的表現令人失望,對學生造成傷害。截至7月,接獲逾340宗與2019年暴亂相關的教師投訴個案,六成查明屬實,207名教師受罰,最嚴重的「釘牌」。這說明了教育界必須擁有正能量的教師,才能實現對國家認同、對民族文化認同的教育工作。


國家認同主要包括三層面:族群、文化與制度。尤其制度認同是建立於對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肯定所產生的公民認同。由於長期的教育制度缺失,以及反中亂港勢力刻意的破壞,一些港青的國家認同出了問題,黑暴就是問題的集中體現。隨著中央一系列舉措的落實,情況得到了扭轉。  

   

國民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對國家歷史文化、最新國家發展情況等有基本認識,繼而生出「愛國之心」、「強國之志」及「報國之行」。《港區國安法》出台實施為香港恢復穩定秩序奠定基礎,特區新選舉制度為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和實現良政善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步入良政善治、由治及興值得期待。    

 

國安法頒布實施兩年多來,多策並舉,使更多香港市民增加了國家意識,對國家的認同正在朝「實質化」發展,但仍需做進一步的工作。增強港人特別是青年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不只是教育部門的責任,社會各界都有共同義務,創造更好的環境。


香港與國家有著與生俱來的血脈親情,以及不可分割的共同命運。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強調:「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持之以恆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就要切實制定對策、強化落實,共同努力,爭取早日見到成效。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5
好正
21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