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務虛 港人務實
泛民務虛  港人務實

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議題已經進入最後3個月的階段,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建制派政黨和泛民陣營開始作最後動員,在較勁互動之下,底牌會逐漸露出。而目前球是落在泛民陣營的場上,如果一如所料,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政改方案是完全按照人大常委會「8‧31」決議所制訂,那泛民陣營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支持,一是反對。而反對的為求達到否決的目的,將會千方百計地去綑綁箍票。而在理念或利益都傾向支持「袋住先」的泛民中間派人士,又全力求翻盤,又或者擺脫綑綁,就會開始提出異議。所以黃成智的事件,相信只是一個開端,往後陸續有來。

對於政府和建制派而言,民意是一張重要的牌。對於泛民而言,態度則較為曖昧。一方面又不想背離民意,站在主流民意的對面,所以一些支持泛民的學者,不惜挖空心思,連十五六歲的兒童的意見也要收集在民意調查之列,目的不外乎把反對8‧31的支持度拉高一點點。但民意如何,泛民自己也心中有數,而那些引導性問題和不合理的抽樣範圍也是一點即穿。所以泛民陣營才有不管民意如何,都會堅持投反對票之議。

如果參考那些相對中立,問題也沒有特別引導傾向的民調,支持先行一步的民意仍然是主流,也相當穩定。這種結果,其實不難理解。所謂普選真假之爭拗,要解釋早已解釋,要說明的早已說明,國際例子也列出一大堆,所以信與不信幾乎早有定論。按照8‧31 框架和有關決定以及安排的普選,是真的普選,但出閘門檻是比較高。這個相對高的門檻,是讓某一些有意參選特首的人士比較難出閘。這一類人士,清楚界定,是強烈反對中央的人士。中央官員一再解釋,不是所有泛民主派的人士都不能當特首,因為泛民之中也有一些認同北京中央政府、接受一國兩制的人士,他們仍然可以獲得北京的委任,所以爭取過半提委支持也存在一定的機會。但跟中央互為對手,甚至希望結束目前中國政體的人士,要跳過這個過半數提名的門檻就相當困難。在這一些人士的心目中,把他們卡在門外的提名方法,就視之為假普選。

真真假假,可以拗上半天。但對大多數市民而言,他們不會糾纏在這些虛無縹緲的爭拗,他們只會從實際上去考慮這個政治決定。個人過去一再分析過香港選民的投票意向,以及批評所謂泛民建制「六四開」的說法。所謂六四開的說法,就算勉強應用,也只是應用在立法會的選舉中,區議會的得票,建制派老早已經超越泛民取得過半數的支持,就算在回歸之後的立法會選舉,真正的六四開也極少出現。1998年的選舉,建制只是拿到三成半左右的選票,之後建制得票逐步提升,到2012年的四成半左右。真的要堅持六四開,就非用盡七除八拆、四捨五入的方法不可!

過去的行政長官選舉不是用一人一票的普選進行,但始自泛民開始參與選舉,特首選舉氣氛漸趨激烈,候選人也把競選範圍由選委會擴展到全社會,所以各個團體也有做民意調查。無論看梁家傑的支持,還是看何俊仁的支持,都是給建制的候選人,包括曾蔭權、梁振英和唐英年甩得遠遠,不要說是六四開,反過來的四六開也沒有,他們的支持只是徘徊在一成到三成之間而已!

高出閘門檻對大多數市民無影響

香港選民的投票傾向,不能一概而論,在不同性質的選舉,他們考慮不同,取向也不同。泛民主派的人士,過去只有在立法會的選舉中佔有一定的優勢,而這種優勢,也正在不斷在消減之中。行政長官選舉,過去一直是建制的主場,而在未來10年,個人估計這局面不會改變。也就是說,六至七成的香港市民,在考慮行政長官人選時,跟北京中央政府的工作關係是一項主要考慮,他們不會冒險去支持每天跟北京爭得面紅耳熱,甚至要推翻北京政府的人士。所以那相對高的出閘門檻,對大多數的市民而言,不但毫無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同出一轍。就像一個完全不喜歡吃炸雞的人,對拿不到免費炸雞換領券不會感到失落、不快或憤怒。

逆民意而行代價見諸選舉結果

同樣,如果手上有一票,而他們又不會打算投給跟北京對幹的人士,他們不會糾纏於理念上的真與假,反而切切實實希望可以在北京可接受範圍內去發揮香港選民的影響力。所以支持「袋住先」佔了多數,是完全可以理解。而有泛民中人認為,就算逆民意而行也不會付上任何政治代價,那是自欺欺人也好,自我陶醉也好,2015和2016年的選舉結果自有分曉。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5年4月15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