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年政策 如何重新起步?
港青年政策 如何重新起步?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隨着立法會上周通過有關公職人員宣誓的草案,規定區議員要宣誓擁護基本法和效忠特區,以及下星期便通過的一系列完善選舉制度之條例法案,本港政治格局可算是正式進入一個「訓導階段」:訓導的英語可譯作discipline,也就是往後要成功參選,報名者必須有一定的往績和紀律,以展現自己符合愛國者治港原則,故除了劣迹斑斑的政客將被篩走,政治素人估計亦甚難入閘,從而降低香港再次墮進亂局之風險。


青年前景展望 較2018年悲觀


與此相對是剛過去的周末,一眾有志推動青年工作的非牟利團體連同一班學者,嘗試以社會服務與教育角度探討廣義的政治,舉行了一個題為「未來」的青少年持續發展論壇,當中兩大課題值得社會各階層在當前形勢下反省與深思:其一,如何提升青年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其二,怎樣促進香港青年向上流動——這些問題雖然並非甚麼新題目,但過去兩年政局劇變,青年政策必須因時制宜,重新部署。


以上學者在論壇舉行前個多月曾作民意調查,探討本港15至30歲的年輕一代對未來有甚麼看法,並與3年前做的同類型研究作比較。一如所料,受訪青年們對香港社會未來前景較2018年悲觀:10分滿分的話,3年前為4.37分,今年則只得2.95分,下降了32.5%之多。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即使外在環境看起來甚惡劣,新生代「對自身未來整體生活」的評分卻沒那麼悲觀:3年前6.02分,而今年仍有4.76分,下降21%。


調查結果自然可以有多種不同解讀,但從參與「未來」論壇的青少年之回應看來,較合理的說法,是很多年輕人對於自身能力仍具備某程度的信心,故此他們相信尚可在劣勢中用自己雙手,達成某程度的理想生活——也就是說,社會大眾該慶幸青年們對香港還未放棄,似乎不會繼續攬炒、自暴自棄,卻對未來沒有太大期望。


那麼香港年輕人的自信心從何而來?調查把應付未來的「關鍵能力」分成4類,發現青年對自己的「溝通協作能力」最有信心:74.3%受訪者認為本身的能力足以面對未來挑戰;其次是「運用科技能力」(61.1%),然後是「創新解難能力」(50.8%),而最低是「理財及人生規劃能力」(45.8%)。


3大社會效應 影響公民參與


上述調查發現結合論壇提出的建議,又能如何協助政府優化或重塑青年政策?從理論層面剖析,關於不同世代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的方式和程度之學術研究,習慣把社會影響分成以下3種:


(1)人生周期效應(life-cycle effect)——意思是指人在自己生命的不同階段,自然會聚焦某些特定的政策議題,例如快畢業及剛畢業的年輕人由於要找工作,必定關心經濟環境;至於快退休及剛退休的長者,則多數較關注醫療政策及退休保障(當然,這只屬相對性的比較,因為退休人士也會擔心整體經濟情況,尤其是通脹會削弱他們的購買力)。


(2)時期效應(period effect)——主要指同一段時期的社會或經濟轉變,對整體人口各年齡層的影響,例如經歷上世紀60年代的港人,相對節儉並注重儲蓄;而80年代長大者便明顯較進取和享受生活;至於跟他們兩代對照的年輕一輩,則多關心身邊的小確幸,且不一定追逐置業夢。今次調查發現,只得26.4%受訪者認同「買樓上車」乃改善生活環境的首要條件。


(3)世代效應(cohort effect)——描述同一年齡層的人在成長關鍵時期(多數中學和大學階段)受所接觸的重大政治事件之影響:像經歷1989年的港人,不少會認同傳統泛民的「民主回歸論」;但新生代感覺上跟內地較疏離,以至近年對「六四」的關注程度明顯不同,並從而延伸至不認同「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爭取民主方式,於是導致有青年採取激進抗爭手段,引發前年黑暴騷亂。


亂象過後,本港青年政策該如何重新起步?套用以上理論框架,解困出路可先從世代效應開始。


世代效應着手 交流重建互信


前年一輪衝擊抗爭過後,換來特區政治如今進入「訓導階段」,部分年輕人也許仍心有不忿,卻務須汲取教訓——相比過去10年輕年政策一直是官方大熱議題,黑暴過後,此政策範疇今日似乎已靠邊站;實情是未來10個月,特區政府要全力辦妥3場選舉,肯定無暇重訂青年政策。為免對新生代只有訓導、欠缺教導,民間機構自然要填補此政策空間,趁青年尚認為自己的溝通協作能力較強,便要把握機會,多舉辦像「未來」論壇之類和平、理性、非暴力交流,由下而上地重建世代互信。


再從人生周期效應層面考量,疫情下畢業生找工作肯定困難,可幸年輕一輩信心未失,故就業支援屬當前要務。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上述調查既然發現,青年自言其「理財及人生規劃能力不足」,因此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不妨考慮與不同機構合作,提供針對青年的高階理財教育課程,讓新生代盡早認識各種投資工具,從而在自己能承受較大風險及資本較少的情況下,學習如何賺取人生第一桶金。


由此帶進時期效應層面:中國崛起並於今年迎接「第一個100年」,對全球影響可謂無遠弗屆,而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人總得顧全大局、認清大勢。融入大灣區既然早晚成事,當局便應該進一步向年輕一代詳細介紹,大灣區各個不同地區具體有哪些投資、創業和就業機會。事實上,參與「未來」論壇的一些青年組織,已於過去幾年開展了這方面工作,可惜宣傳有限,故此特區政府宜積極投放大量資源,包括舉行大型就業和投資展覽,以更實際的方式推介大灣區。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21年5月17日


原圖:政府新聞網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6
好正
3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