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應重實惠
醫療改革應重實惠

在人口老化的新世代內,醫療成本高昂、醫療保險不足,是全球各國共同面對的醫療問題。在香港,大部分的市民可享有基本而理想的醫療服務,但享受高質素的公營醫療服務的背後,政府的負擔卻是瀕臨不能承擔的沉重。醫院病床長期爆滿、急症室要輪候半天,專科門診更要等數個月甚至一年,這還算是醫療服務的救急扶危嗎?

醫改坎坷崎嶇

在美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醫療改革的聲音便已震耳欲聾。到1994年,時任總統克林頓提出具體的健康保險改革方案,並由第一夫人希拉莉牽頭,但最終都是失敗告終。到布殊年代,2003年起的改革,以改革醫療補助計劃為主,以期擴大範圍,讓更多人可有健保;及至奧巴馬時代,醫療改革成為其政綱的主軸。朝野博弈多年,並經歷政府部門運作暫停16日的「陣痛」後,《病人保護及可負擔健保法》終於在2014年1月1日正式上路。然而,上路的健保新制,不僅對手批評、看衰,當初支持奧巴馬的健保改革派也不滿意。為什麼?就是因為醫療改革涉及每一個國民的基本權益,亦涉及以千億元計的醫療天文數字,即使十全十美,都會被「雞蛋裏挑骨頭」,為反對而反對的聲音永不平息。遇難即退,是政客的慣常手法,但這亦是醫療改革知易行難的基本原因。香港的醫療改革路,從來就是坎坷崎嶇。多年以來,曾開展多次研究和公開諮詢,由《香港醫護改革———為何要改?為誰而改?》、《你我齊參與健康伴我行》、《有關醫療融資及在本港推行醫療儲蓄計劃的可行性之研究》、《創建健康未來》、《掌握健康掌握人生》,以及上月底公布的《醫保計劃由我抉擇》醫療改革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政府對醫改的決心持續熱熾,但在應對質疑挑戰時,卻往往是鬥志不足,未能迎難而上,並且堅持到底,令醫療改革一直停留在聲響人不動的地步,更令醫療問題愈積愈深。

改革宜邊行邊改

醫療改革為何這麼難?關鍵在於誰付鈔,但大家在斤斤計較誰付多付少的過程中,有多少生命因而犧牲?

畢竟,生命無taketwo,健康也是「病多一次、衰多一層」,即使不是即時致命,也會構成隱患。公共醫療已超越救急扶危這個生命「安全網」,而要求提供全方位,可比美私營醫療的優質服務。延醫等於「命」,市民對健康保障的需求,容不下任何延宕,只要醫療改革的方向是向前走,大家就沒有阻撓的理由。須強調,改革牽涉複雜的權力利益,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亦不可能面面俱圓,人人拍手,但該做該不做,既反映政府的魄力能力,亦體現社會理性的一面。若是遇難而退,我們還要再拖多少年?沒有明天,還談明年?「袋住先」,才是醫療改革起行的第一步!

一套完善的醫療改革制度,有賴多方面的配合及合作,單靠政府開源節流,或鼓勵市民購買醫療保險,均非長遠之策。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病人、政府、私營醫療機構、其他合作夥伴如保險公司、藥廠、藥房以及醫護人員等,都應撇除利益計算,特別是對政治效益的考量,向前走一步,積累經驗,完善改革,才可實現跨界別的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問題,讓醫療改革能「邊行邊改」,最終達致共利多贏的局面。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 2014年2月6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