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數據顯示疫苗安全得很
死亡數據顯示疫苗安全得很

本文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雷鼎鳴


在本文執筆時,香港已有超過十萬人接種科興疫苗,佔全港六十歲或以上人口百分之五。至今為止已有三人時序上在接種疫苗後死亡。復必泰剛開始接種,暫未有相關數據。


部份媒體大驚小怪,有意無意地暗示這些死亡個案與接種疫苗有因果關係。此種缺乏拜學求真態度與數據分析能力的低下對社會並無好處,有些港人受到誤導,沒有這麼積極接種疫苗,不但會造成更多的人生病及死亡,而且拖累着經濟的復甦。


為甚麼說部份傳媒從業員缺乏科學態度與能力?但凡閱讀一些重要事件的報道,我們總希望作者能有較深入的分析,而不是作一些即食麵式的誤導評述,有些基本的factcheck是要做的。在此事上,不查一查香港的各種死亡統計數據便作報道便是失職了。


根據統計處資料,香港約有二百萬人在六十歲或以上,每一個年齡群的死亡率都有詳細數據。六十歲以上的群組,二○一八年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二點四五左右,當然年長的,例如八十五歲以上的,死亡率又高於六十左右的,不贅。據此推算,平均每年約四萬九千人,每一星期約九百四十名六十歲以上的人死亡。既然這年齡群有百分之五的人已接種了疫苗,在一星期內,純以機會率計算,在已接種疫苗的群組中,就算疫苗對生命毫無威脅,也「理應」有四十七人左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在接種疫苗的人數愈來愈多後,這個死亡數字還會繼續上升。我們要解釋的反而應是為何到目前只得三人死亡這麼少。


這個解釋也可十分簡單,疫苗不是補藥,沒有養生成份,但能夠行得走得去打針之人,雖然大多年過六十,絕大多數應不是臥牀或有重病之人,所以死亡率低於長者中的平均值。看死亡個案,除了一人死因未明外,其餘兩人皆有嚴重疾病。


倘若打了針的那十萬人中,在短期內遠超過四十七人死亡,我們便應大為警惕,要搞清楚接種疫苗後死亡率是否會高於自然死亡率。到執筆之時,我們較嚴謹的說法只能是:疫苗會引致死亡這一假說並無根據。傳媒若不查核數據便亂說,是沒有負起社會責任了。


眾所周知,現時所有疫苗都未有數據顯示它們有甚麼長期性的副作用,這些數據可能幾年後才會有。但科興等滅活性疫苗與久經考驗的流感疫苗相似,所以被認為比較安全,但代價是有效率較低。不過,沒有長遠性的數據,並不構成不接種疫苗的根據。衞生署的說法倒是借用了經濟學家的慣用語言:接種的預期效益大於代價,值得接種。


這說法內含兩點要注意的細節。第一,尚不能排除疫苗在長期會有不良的副作用,但短期而言,似無證據證明副作用很大。第二,效益與代價都會因人而異。在歐美遍地皆病毒,打針的效益便遠大於疫情受控了的中國,香港則介乎歐美與中國內地之間。在代價方面,有重病或年老衰弱的比身壯力健的大得多。就算總體而言,打針的效益大於成本,這並不意味對所有人而言都是這樣,衰病之人應得醫生同意方去打針。這好比運動對身體利大於弊,但有心血管病的人也可能在運動時猝死。若知道自己有隱疾,應自己小心,沒有暗病的人更應接種,以達群體免疫,這可保護那些有暗病不能接種的人。所以打針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公眾不明白接種疫苗的成本效益,本無奇怪,但傳媒卻應有責任提供更專業的報告,而不是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十年後,據不少分析預示,世界近半的職位會因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化等的出現而消失掉。今次部份傳媒反映出的專業能力不足,正警示我們數量分析能力的缺乏,若無此種技能,很多人在未來的世界中會被淘汰,香港的教育體系應為此早作準備。


順帶一提,當港人望梅止渴,希望打了針後可到各處旅行時,世衞卻宣佈反對各國使用健康護照作旅行之用,理由是窮國人民不是不想接種,而是負擔不起疫苗,不讓他們旅行,是對窮人的歧視。我對世衞在醫療衞生上的專業貢獻,一直佩服,對它保護窮人利益之心也認同,但在應否有健康護照或健康碼的問題上,卻不同意世衞這典型的左翼觀點。這剛好違反了中國當年擺脫貧窮的關鍵措施,鄧小平眼見中國人民人人皆窮,唯有用「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口號打破思想禁區,中國才富了起來,今天全國人民也完全脫貧。世界各國若不讓已接種疫苗的人旅行,怎能使到經濟復甦?經濟停頓,窮國一樣受累,更無人維護人民的健康與財富。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21年3月12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6
好正
9
心心眼
3
好好笑
4
令人傷心
8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