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業癥結 在合拍片限制
電影業癥結 在合拍片限制

本文作者為黃白露

《施政報告》這次提到要發展電影工業,認為其中一項是「考慮預留空間發展電影院,並研究如何在土地出售及規劃上配合電影院的發展」。筆者認為社會發展至此,積習難返,有時候,某程度上的政策傾斜是必須的。但如果能讓社會自由發展的,還是讓其自由生成好了。如果觀眾量,電影院生意好,則電影院自然會存在。否則的話,即使有很多電影院,仍然會是門庭冷落的。

市場細難養起一部電影

香港電影的問題,不在於有沒有電影院,而在於觀眾量的問題,香港的市場本身就是小,很難養得起一部電影。加上,現在家庭影院流行,很多時在家都已經能看到很高質素的電影,而且更加自由、更加方便。

上星期在新閱會一個飯局上,與導演黃修平談起,大家都認同合拍片是香港電影的一個出路。內地對進口電影實施配額限制,每年只批准20部海外電影進口。但如果電影是合拍片,可以不受限制,以引進方式在內地放映。合拍片,為香港電影提供了資金與市場。解決合拍片出現的問題,才是業界最需要的幫助。

合拍片的最大問題是審批尺度的問題,每一個製作電影的環節都需要審查,由監製到老闆到官方,層層遞進。尺度的問題還在於沒有明確的標準,令着重創意及尊重合約精神的香港導演沮喪。敏感的政治題材固然要特別注意,黑社會、警匪片等香港慣常的港產電影風格,亦分分鍾摸不着頭腦的難以過關,往往需要大幅修改。另外,演員比例的要求亦令某些導演覺得很氣餒。

要解決尺度及限制的問題,政策官員或者會覺得這是死症,亦非他們能力範圍內所能做到之事,因此,施政方向上提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問題雖不易解決,但亦決非不能也。有關政策部門可以加強其橋樑的角色,聯繫兩地電影業界的溝通及理解,以及加強政府政策部門與業界的溝通及理解,例如業界研討會、電影工業論壇等,在社會裏醞釀追求品質及創意的共識,以期逐步放鬆尺度。香港及內地加起來是人材及市場俱備,絕對能攜手共贏,不讓韓劇專美。

這樣做需要鍥而不捨的精神,以及細心的梳理,成功與否,就要看有關官員的投入及毅力。黃白露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轉載自《新報》 2015年1月20日

原圖:cinemaworld.cn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