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優」產業扶助4支柱 推動疫後轉型
「6優」產業扶助4支柱 推動疫後轉型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本周立春,月底則公布《財政預算案》--雖然一年之計在於春,可是今年的預算案演辭卻特別難寫:疫情陰霾下人人自危,故市民熱切期望短期支援,但去年已經每人派了1萬元,以及斥巨資抗疫保就業,再派公帑之掣肘極大。


何況內地經濟今年肯定勢如破竹,香港只要緊貼祖國,再按去年《施政報告》的計劃加入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待疫情一退,經濟反彈倒是不難--從這個角度看,預算案反而應以宏觀視野,部署長遠發展,乘中美關係轉勢之際有所作為。當然,以願景撰寫預算案,可能引發政治風波:明年正值特首換屆之年,故必會有流言蜚語,猜度如此寫法,是否背後有其動機。


今日香港已沒有條件靜觀其變。遇上百年一遇的全球疫症,其他地方還能望「1年追2年」,但香港卻必須「1年追3年」:黑暴攬炒1年,肺炎肆虐又1年,若再蹉跎多1年,前面就是絕路。


香港一直自詡是國際都會,但國際城市需要全球定位,而這2年來,各國對香港的未來倒是看得很淡--除了《港區國安法》引發的政治憂慮,還有外媒以至本地輿論,即使到最近仍抱持「香港4大支柱產業仍穩佔GDP一半以上,但6項優勢產業卻只佔GDP約1成」的論調,也就是批評本港經濟結構單一又守舊。


旅遊x文創 突破「食老本」舊態


不怨勝己者,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別人把上述框架套進香港,但問題的核心卻並非政府對「6優」(文創、醫療、教育、創科、檢測及認證、環保)產業支援不足,而是比較失當--由始至終,我們都不應以「4柱vs 6優」的方式來比較,因為真正的重點,乃探討優勢產業如何「扶助」支柱產業,也就是兩者根本不存在「對比」,而在乎「融合」,相輔相成。


事實上,前特首曾蔭權提出「6優」產業已將近12年,這些產業要是真的有甚麼優勢,早就應該呈現。因此今次預算案宜劃清界綫,宣布正式放棄「優勢產業」此說法,才不會讓輿論以過時的名詞,繼續拖政府後腿。


預算案反而必須強調的一點,是「6優」產業發展絕非不濟,更為「4柱」(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金融服務)帶來商機、創造就業,既是香港經濟核心動力所在,亦帶來行業創新,吸引年輕人入行。像港人熟悉的「支柱」與「優勢」產業相輔相成之「旅遊x文創」,近年便有大館、南豐紗廠(The Mills),未來還有西九,加上疫情迫使業界必須認真開拓「本地遊」,毫無疑問已活化了旅遊業,突破過去長期「食老本」的守舊狀態。


疫症危中有機 跨界串聯合作


另一個港人相對不了解,但實際上進展良好的政策,是「6優」之間互相crossover,例如「創科x教育」:除了中小學近年大力開發的STEM教育之外,還有去年12月推出的「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透過修改課程的結構和內容,結合職業元素(如:飛機或鐵路工程維修)而發展成「應用學位」,結合理論和實踐,提供大量實習機會,為新世代畢業生投身特定行業作準備。此外,疫情亦令教師們全面習慣「混合教學模式」(mixed mode teaching),間接推動了教育界整體的創科知識水平。


宏觀而言,疫情確為香港開拓了一些嶄新的結合機會--像香港本地發明、在世界上屬於相當獨特的「污水檢測輔助地區抗疫」方式,正是「醫療x檢測x環保」之串連合作:若此3個優勢產業能夠結合「工商業支援服務」這條支柱,便可成為輸出國際的香港「獨門」專業抗疫服務;又如全球在疫情期間需求殷切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技術,其中一種獲多國承認的高端檢測法,正是由本港科學家自行研發,目前在觀塘生產,可見即使融合「檢測x創科x醫療」,香港亦有專家具備足夠實力。


打造亞洲傳媒樞紐 助產業融合


問題在於:香港縱擁有「產業融合」的實力,可是大部分人只知道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於是潛力未能發揮。若然輿論能夠全力推介以上「4柱x 6優」這個新概念予全世界,讓各國專家主動來港一同crossover,而不是單靠政府的吸引人才計劃,整體經濟便有望轉型成功。可惜香港傳媒太聚焦本地政治,對一帶一路、RCEP和大灣區的所謂專題報道,又往往因為政治立場而內容各走極端,於是市民(尤其年輕一代)對相關題目認識不深,甚至帶有偏頗想法,令香港在推動產業融合方面,長期不成氣候。


注意筆者絕非鼓吹必須全面唱好中國,香港才會經濟轉型成功。真正的關鍵,在於香港既然比內地有更大的言論和表達自由,同時英語能力平均而言較日本、韓國、台灣為高,兼且不少人又看得懂繁簡兩體中文,但為何傳媒業界回歸以來,總充斥着小報文化(tabloidism),未有善用香港傳媒人自身優勢,打造亞洲傳媒樞紐?


所謂「傳媒」,即media,正是連繫的媒介,也是促進融合的條件--傳媒產業在「產業融合」的角色亦然:一旦香港成為亞洲傳媒樞紐,受眾自然會更了解鄰近地區的局勢與經濟,而不是像過去般主力吸收旅遊和消費資訊。當視野更宏觀,便能看到更多機會,從而透過參與,發揮一帶一路、RCEP和大灣區的潛力。下次讀到一面倒批評本港經濟未能轉型,卻完全沒有提及傳媒責任的文章,不妨抽離一下想想:眼前的文章,正是因循守舊思維之彰顯。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1年2月1日


原圖:政府網頁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好正
2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1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