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政還是論証?
罵政還是論証?

坊間有說,僭建事件已令特首梁振英和特區政府陷入管治危機;筆者近日與街坊鄰里飲茶聊天,大部分都認為,梁特首既然已為僭建問題已道歉,何不多給梁特首機會?最重要是政府有能有為,施以德政,令市民生活安穩及社會繁榮。

再者,筆者認為,香港的政治危機乃源於「罵政」風氣蔓延。市民投票選出立法會議員,是希望議員論政,出謀獻策、監督政府施政,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然而最近見到,部分議員並非「論政」,而是「罵政」- 罵政府的聲音比提出務實意見的聲音多,喪失議會應有的功用。以長者生活津貼為例,縱然民意清楚支持政府方案,但激進的立法會議員仍然為這二千二百元津貼糾纏多時。最終雖獲通過,但已令長者失去兩個月津貼。

香港是多元社會,意見不同並非問題,最重要各方協調,最終達到「多贏」共識。試從市民角度想想,選出立法會議員,是希望他們論政,還是盲目「罵政」?今日政府推行新政困難重重,應該檢討是否過度依賴立法會。諮詢立法會是必須的,但部份立法會議員卻從未有效將政府的政策理念和目的向自己的選民解釋,法案和政策往往到最後表決階段,市民仍毫不知情。

這種「由上而下」方法的另一弊端,是市民往往未清楚明白新政策的用意和好處,已被部分激進的立法會議員騎劫。議員如為個人政治利益,將新政策隱善揚惡,誤導市民,會令市民先入為主對政策反感,例如硬說政府推出長者生活津貼,便不會研究退休保障,不盡不實。

我認為,政府應調整策略,多透過區議會、區議員和其他界別領袖,向市民傳遞政府的理念和政策的好處,此舉除可避免政策推出時,遭部份單純循個人利益出發,不斷操弄政治議題的議員曲解外,亦能增加透明度,滿足市民知情權。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