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真正的住房需求
面對真正的住房需求

本文作者為梁浩然

早前新居屋派發申請表,市民反應十分熱烈。由於這些熱烈的反應,使社會再次掀起一輪討論,究竟發展多少資助房屋才能夠充份的滿足市民需求?   面對樓市過熱的情況,政府近年推行了一連串的需求管理措施,包括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等,試圖透過阻礙樓宇的炒買,希望減少投資者,使住宅供應從炒家手中實際回歸到用家手上。   其目的是要阻止投機活動,確保樓市有平穩的發展。政府推出了這些「辣招」後,投機的活動已被大大約束。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2013年推出雙倍從價印花稅前,每月平均樓價上升約百分之三,但從推出雙倍從價印花稅後,即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間,每月平均樓價上升只有不足百分之一;反映炒賣的短期轉售的成交,在2014年第三季平均每月不足100宗,相比即引入額外印花稅前的2010年高峰期的每月平均二千多宗,明顯大幅下降。   可是統計數字是死的,市民實際感覺到的,仍是房價和租金高企,不少未能在私人樓宇市場置業的市民,都感到失望無奈。   開發新土地解決房屋供求   樓市需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投資的需求,另一類則是實際用家的需求。無論政府推出多少「辣招」,其目的也只能打擊前者,即投資的需求。但對於實際用家的需求,則不是任何「辣招」政策可以根本解決的。目前投資的需求受打擊了,但市民面對的仍是置業困難、租金持續高企的情況,最根本的原因,是實際用家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事實上,房屋和土地供應仍舊不足,房屋供求持續失衡。   我們認識到一個事實,任何開發新土地和興建新房屋的項目,也不可能對其附近環境沒有任何影響的。但為了滿足社會實際住屋需求,有時候市民必須作出取捨,如堅持反對發展新界土地,目前置業困難、租金高企的情況不可能改善。   房屋發展需時,短期來說,政府增加公營及資助房屋的供應,盡量去加快規劃同建屋流程,可暫時緩解社會矛盾。但就長遠來說,還是要依靠私人市場。早前立法會有議員一方面埋怨政府未能解決租金高企的情況,一方面重提租金管制。希望真心為民請命的議員明白,不要盲目地反對政府發展,只有持續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才能從根本解決供求失衡的問題。   原文轉載自《新報》2015年1月2日   原圖:成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