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須改變思維帶領香港走出困境
政府須改變思維帶領香港走出困境

本周特首林鄭月娥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過去一年,香港在黑暴事件、新冠疫情肆虐、立法會反對派議員干擾的「三重夾擊」下,本港經濟出現斷崖式大跌,失業率已經達到過去廿年的高位,市民最期望特區政府能夠有創新思維,帶領香港走出困境。

 

特區政府在過去八個月實施三輪的「防疫抗疫基金」,特別是「保就業」計劃,對中小企業有一定幫助,可以提供財政支援中小企的老闆,繼續營運生意,避免提早結業遣散員工,筆者對政府的構思原意表示支持。

 

然而,「保就業」計劃未能得到坊間一致讚賞的原因之一,就是任何一間企業都可以申請,沒有設定資產、營業額上限。只要企業出示有關為僱員強積金供款的證明文件,即可以提出申請。因此,「保就業」計劃除了協助中小企業解決燃眉之急外,同時亦成為龍頭企業的「提款機」。

 

此計劃最為人詬病的是,這些龍頭企業,在過去幾年賺取因經濟繁榮而帶來的豐厚利潤,為何不在這個時間,與民共度時艱?他們應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放棄向政府申請此計劃,令特區政府可以資助真正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小企和打工仔。

 

再者,工聯會一直要求特區政府即時實施「緊急失業援助金」,真正為失業人士提供經濟支援。雖然,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多次強調,現時政府提供的「保護傘」(如綜援),足以援助真正有需要人士。他所指的「有需要人士」是申領綜援人士。試問有多少人寧願放棄工作而去申領綜援?

 

現時社會正正就是有一班因店舖結業而導致失業的人士,等待政府援助,為何政府不向他們施以援手?筆者希望政府放棄一貫以自由市場調節、失業人士由市場吸納的慣性思維。現時失業率已經是廿年來的高位,市場還有幾多空間吸納這批失業大軍?

 

另外,特區政府必須要以「領頭羊」的角色,帶領全港市民走出困局。政府可以創造大量臨時職位,吸納市場的失業人士。刺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推基建工程,包括舊樓翻新、公共廁所翻新,目的是創造更多建造業職位,讓建造業重新復甦,一行帶動一行,繼而帶動其他服務性行業,令到本港經濟重新活躍起來。政府亦可趁這個時候,帶頭做好職業培訓工作,讓失業人士轉型至不同工種;讓建造業的普通工人,提升技能至熟練工人,為社會日後提供多方面人才。

 

最後,筆者認為,雖然新冠疫情未知幾時可以結束,但政府不能夠坐等,而需要做好紓困救急工作,接納各方的建議,帶領全港七百萬市民在危機中找尋機遇、渡過難關。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0年10月12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
好正
3
心心眼
1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1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