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婦難為無米炊
巧婦難為無米炊

本文作者為梁浩然

根據最新統計數字,香港的房數目,由2013年中約6萬間,急增至目前超過8萬間,增幅令人擔憂。「他住在那裏?」不知從何時開始,家住何處彷彿成了是一個評價別人經濟能力的指標。試想,隨愈來愈多的90後投身社會,初出茅廬的新人,能有多大的吸金能力呢? 年輕人不可能個個是任職中環投資銀行的白領精英,大部份年輕人工作十年八載後,積蓄一般並不會很不多,薪金也不會很高,單靠自己的財政實力及信用狀況,根本是買不起樓的。但退一步看,公屋、居屋又沒有資格申請,如果要堅持買樓,唯一的方法,可能只有找父母幫忙。可是,天下間每個父母都這麼有錢嗎?

市民捱貴租、住房的現象必須正視,但不管政府如何努力在市區找地作住宅用途,都只能解燃眉之急,一來市區重建單幢樓供應量有限,二來落成後價格也不可能便宜。於是,政府只有加強公營房屋的供應。

發展新界地作住宅用途

政府剛公布打算將2014年政府財政儲備的全部投資收益,即約二百多億元撥入新設立的「房屋儲備金」,並由金管局負責投資,希望二百多億元「儲備金」及日後其累積投資收益,在財務上繼續支撐未來10年公營房屋的供應目標,為負擔不起私樓的市民紓緩壓力。加上早前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政府計劃未來10年也會額外增建合共約一萬個居屋單位,把原來47萬個房屋供應目標增至48萬。

任何一個政策,也不可能完美,天下間也沒有一步到位的政策。香港的住宅供應,遠遠不足以應付市民的需求。有人說,年輕人買不到樓才上街,這觀點我不認同。住宅供應過程涉及的長時間規劃,加強公營房屋的供應只能解決部份問題。在議會內不斷抽水拖延房屋發展的議員,本身往往又不提出真正有效的方案。從務實角度,有秩序地加大土地供應,發展新界土地作住宅用途,讓市民安居樂業,才是真正長遠解決的香港住房問題方法。

原文轉載自《新報》2014年12月19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