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檢討不宜凡事講政治
課程檢討不宜凡事講政治

教育局展開「新學制中期檢討」,其中以通識科的各項修改建議最受關注,但聚焦點並非建議的內容,而是可能涉及的政治元素,部分建議更是一出台,便引起頗大回響。可以理解,在目前佔領行動處於清場終結的關鍵時期,通識科的任何內容增刪,都易觸發大家的政治敏感神經,但若凡事只講政治,將會嚴重扭曲課程檢討的方向。

檢視課程莫以偏概全

教育局就新高中通識科、英文及數學等17個科目,展開3個月中期檢討諮詢。其中通識科6個單元都有改動,「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建議刪去;「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內容,包括歸屬感、身份認同、利他主義等等,因與另一個單元「今日香港」重複,將部分刪去。

另外,「現代中國」的課程改動較多,原本「中央人民政府的回應,例如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關社會保障、醫療、教育、戶口等政策的轉變;區域發展規劃」;還有「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政策」,都建議予以刪除。應該說,今次改動刪去重複、過時的內容,是合理的。

然而,早在諮詢文件發布之前,已曾盛傳通識教育科將會「去政治化」,甚至改為選修,最終傳言落空,但仍有人按其預設立場,針對諮詢文件中個別段落個別字眼,簡單地指稱屬「政治修訂」。

誠如《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指引》所言,通識教育科課程內各單元環環相扣,希望學生透過融會貫通的學習來擴闊知識基礎,加深對個人、社會、國家、大自然及人類世界的理解。由此而言,大家不宜只眼於個別單元作了哪些課程內容的修訂,又或是精簡了多少分量,以偏概全地妄加判斷;而是需要將課程視作整體,全面檢視及考慮諮詢問卷內所提出的修訂建議。

莫將通識視為政治教育

事實上,在回到教育專業研究今次的課程檢討時,我們需要首先回答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通識教育?一個最現實的回答是,愈來愈多的僱主投訴香港學生缺乏常識、知識面狹窄、沒有國際視野和缺乏宏觀思考能力。這些僱主不少來自跨國企業,凸顯在全球化浪潮下,香港年輕一代在應對國際競爭所面臨的弱勢。當然,即使抹除上述的人力資源素質考慮,通識教育或全人教育,始終是教育的一項首要目標。

至於通識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打破數學歸數學、文學歸文學、歷史歸歷史等切割式的教育模式,避免出現相互割裂的知識觀,並由此追求融匯貫通的一種治學態度,以及一個全面的、整合的和系統化的知識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能讓學生培養出宏觀的視野、全局的觀念,以及從歷史和理論高度出發的分析批判能力。

通識教育的最高層次固然是博古通今、與時並進和高瞻遠矚的胸襟和視野,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全面而堅實的知識基礎上。相反,若將通識教育視為政治教育,只會將好事變成壞事,更是一種走火入魔的做法。

本人認為,通識科應承擔更重的教學任務,其中包括要讓香港青少年更了解中國,更了解中華文化和歷史。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 2014年11月28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