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揚威亞運 港府須續支援
港隊揚威亞運 港府須續支援

今年九月在南韓仁川舉辦的第十七屆亞洲運動會,香港共派出四百六十八名運動員,以及一百七十五名工作人員參加,是港隊歷來參與亞運最大規模的代表團。港隊在賽事中奪取六金、十二銀和二十四銅共四十二面獎牌,取得這個佳績令人感到相當鼓舞,並確認了政府的體育發展政策是對的。我作為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副會長及體育委員會委員,亦為運動員的努力和傑出表現感到驕傲。

首次躋身亞洲十大

香港在今屆亞運有幾個較大突破點。第一,場地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分別在女子凱林賽和爭先賽摘冠,是首位香港運動員在同一屆亞運會取得兩面金牌。第二,體操運動員石偉雄及賽艇運動員駱坤海,首次為香港在亞運的體操和賽艇項目上取得金牌。第三,港隊男子在四乘一百米接力賽獲得一面銅牌,是自一九五四年的亞運後,港隊再度在田徑項目上取得獎牌。

雖然今屆奪得的金牌和銀牌數目不及上屆廣州亞運會,上屆有八面金牌及十五面銀牌。但是,以獲得獎牌總數計算,今屆取得的獎牌總數,卻多過上屆的四十面,令香港能夠首次躋身亞洲總獎牌榜的「十大」,踢走上屆排名第十的馬來西亞,實在令人振奮。

如果按人口獲得獎牌的比例來計算,有七百萬人的香港,即平均每十六萬人就可取得一面獎牌。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今屆奪得三百四十二面獎牌,繼續排名榜首,但平均要三十九萬人才獲得一面獎牌。同是人口眾多的印度,今屆僅奪得五十七面獎牌,但其人口超過十二億,即平均要二百萬人才可取得一面獎牌。而「十大」在獎牌總數的增減方面,除東道主南韓、哈薩克及香港有增長外,其餘國家及地區皆錄得顯著跌幅。這情況既反映傳統「體育大國」以外的國家及地區的體育水平正不斷提高,亦證明香港的體育水平已進入能與一些「體育大國」分庭抗禮的階段,以一個地區而言算是不俗的成績了。

自從特區政府在二○○二年為體育事業定下「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發展方向後,專業化及重點化扶助本港運動的強項,為運動員提供更好的條件,令他們能夠專心全職發展體育。從奪取獎牌資料來看,今屆所有的金牌及銀牌得主都是全職運動員,而今屆的全職運動員佔全隊八成之眾,較上屆的七成為多,可見現今的體育政策是正確的。

制訂長遠發展政策

根據香港體育學院一項調查顯示,參與今屆亞運的運動員對本地醫療及科學支援方面的滿意度,由上屆的百分之八十急跌至只有百分之五十九,情況惹人關注,但我相信這並不是支援方面差了,而是運動員的要求相應提高了。此外,今屆較多運動員關心的是未來系統性的長期訓練計劃,以及運動科學和運動醫療方面的支援。建議政府對症下藥,滿足運動員訴求的同時,也可提升運動員的水平。

早前,特首梁振英曾公開指「運動及宗教等對經濟無貢獻」,傷透不少關心體育發展人士的心。其實,體育不但對經濟產生貢獻,更可減低醫療開支,提高民眾的歸屬感,社會的凝聚力,以及促進各國之間的友誼。以今屆為例,在亞運會結束前夕,北韓派出第二號人物黃炳誓出席閉幕禮,南、北韓達成未來舉行高層會談的協議,為朝鮮半島和平帶來一點希望。但我相信特首只是一時無心之失,並非不知道體育的重要性。

最後,我亦希望特首能夠兌現競選承諾,盡快增設體育專員,統領各部門發展香港體育,制訂長遠體育發展政策,讓香港體育得以更上一層樓,並推動普及體育的發展,促進全民身心健康。

原文轉載自東方報業集團《東方日報》 2014年11月28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