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施政回顧
二○一九施政回顧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陳克勤


在反修例風波和連串暴力事件的陰霾下,香港度過了自從回歸以來社會局面最動盪的一年,事件至今仍未平息。也許,各種暴力的畫面實在太震撼了,以致今天很多人想起二○一九年,就只會想起堵路、破壞、縱火、佔領大學校園、黑衣人毆打途人、警民衝突不斷,至於其他事情似乎沒有太多記憶,就連風波的起源疑兇陳同佳的去向,亦已無人問津。其實,二○一九年政府有不少施政都值得總結,認真回顧利弊得失,才可避免日後的施政出現相同的問題。

 

政府解說能力薄弱

 

二○一九年甫開始就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社署把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從六十歲改為六十五歲,新政策令六十至六十四歲的新申請人少取一千元。當時政府為這項政策辯護時,大致提出了三點:一,人均壽命延長;二,受影響人數很少或基本上無人受影響;三,即使到了六十歲也應該工作。但是,三個理由都不能成立,至少不是一般市民可以接受的理由。尤其是第三個,此言一出,政府立即被批涼薄。然後政府才推出補救措施,但傷害已經造成了。政府的解說工作之糟糕,從這一樁事上已見端倪。

 

避免抗拒民粹而忽視民意

 

第二件事就是《財政預算案》,在錄得巨額財政盈餘下,仍然不肯與民共享,於是引起了社會的不滿。與長者綜援事件一樣,後來為了「補鑊」而推出四千元「關愛共享」。不過,政府被批寧可浪費三億元行政費也要搞審查,派錢居然變成擾民。事實上,很多議員,包括筆者在內,也曾建議政府一切從簡,不要簡單複雜化。但政府執意為之,議員們也無可奈何。此事亦反映,政府始終比較長官意志,以為有審查才叫公平嘛!於是「循例」也要搞一下審查,不料此舉令市民感到政府刁難他們,留下一個欠佳的印象;而施政手法有欠靈活,亦從中可見一斑。

 

以上兩件事反映了政府解說能力薄弱、施政手法不靈活,在這種狀態下推動民生政策也許還可以,若想推動具爭議性的政策便很困難。也許,政府官員覺得議員的意見比較民粹,認為他們自己才專業。其實,政府於制定民生政策時,不應懼怕民粹;而於制定具爭議性的政策時,則應多採納議員和公眾的意見。從政講求「貼地」,議員在學校考試未必好像特首那樣每年考第一,但我們站在最前綫,經常落區接觸市民,較貼近民意。政府絕不能因為抗拒民粹而忽視民意,反而應該吸納民意來改善政策,多聽意見總比閉門造車好。還望政府在新的一年,摒棄長官意志的舊思維,開創施政的新風格。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0年1月1日

 

原圖:政府網頁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點算呀
0
驚訝
0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