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利用陳同佳案助選
蔡英文利用陳同佳案助選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葛珮帆

 

台灣殺人案疑犯陳同佳在本港刑滿出獄,早前他已表明獲釋後願到台灣自首,但蔡英文政府稱拒絕他入境投案。事件突然峰迴路轉,台當局22 日向港府提出派員來港押解陳同佳返台審理,特區政府23 日凌晨發表聲明,駁斥台方就此案作出的歪論,指出台灣執法當局在香港沒有執法權,無權派員到港押解疑犯,如台方將陳同佳押解返台灣,等於跨境執法,不尊重香港司法管轄權,完全不能接受。

 

台灣「陸委會」反駁特區政府聲明,指疑犯陳同佳前往台灣受審,是港府故意放棄自身管轄權,漠視台方請求,拖延移交時間,公然主張疑犯自行乘搭飛機到台灣,只為達成政治目的,讓香港成為殺人犯可以到處行走的罪犯天堂,令人匪夷所思云云。

 

橫生枝節拖延陳自首

 

事實上,拖延處理陳同佳案的恰恰是台灣當局。陳同佳自願赴台自首伏法,本是最簡單可行的解決辦法,基於打擊犯罪,彰顯公義的原則,避免政治、法律障礙,對被通緝人士自願自首的全球通行做法皆是盡快接收,以將疑犯緝拿歸案、向疑人問話、偵查起訴,不會諸多託辭,無故拖延,甚至刻意不准通緝人士入境,這做法完全與通緝目的相反。台當局先拒絕陳入境,現在又橫生枝節,蔡英文企圖操控此案以助選,但前言不對後語,朝令夕改,進退失據,完全是自暴其醜。

 

台當局不論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都無權在香港進行任何執法程序。蔡英文祭出的「沒有自首只有逮捕,香港不辦台灣來辦」的陰招,目的是要給香港特區政府製造難題,把陳同佳不能到台接受法律制裁的責任推給特區政府。

 

台當局原先搬出只有透過司法互助方式才可取的理由,拒絕陳入境,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搞「一邊一國」,促使香港與台灣簽訂司法互助協議,逼迫特區政府背離「一個中國」框架,此招被特區政府拒絕後,竟要求派員來港押解陳同佳返台審理,這是赤裸裸的政治操作。香港亂局,與台灣當局的破壞密不可分,如今刻意阻止陳同佳赴台自首,已說明其居心所在,就是要讓反修例事件繼續發酵,盡量「消費」陳同佳案的政治利用價值。

 

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勢力介入香港反修例暴亂的事實已經很清晰,蔡英文多次通過媒體採訪、演講、網上發文等方式,聲援香港暴徒。台當局安排香港青年到台灣進行暴力對抗訓練,民進黨主席卓榮泰露骨要求黨內相關部門,「研議擴大聲援香港做法」,民進黨和「台獨」勢力不但說,而且做,既出錢,又出力,證據確鑿。台當局在陳同佳案上一再出爾反爾、橫生枝節,目的不但是為了給特區政府製造難題,更是以便民進黨繼續同香港反對派裡應外合,搞亂香港。

 

蔡英文抽水極度冷血

 

蔡英文當局不斷在陳同佳案上「抽水」,從頭到尾都是政治考量與選舉計算,主要目的還是為自己製造連任籌碼。蔡英文民望本來大幅落後於提倡改善兩岸關係力拚經濟的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香港的亂局愈演愈烈,越有利蔡英文提高民望和連任,蔡英文及其團夥仍會繼續設法令香港局勢亂下去,至少到明年一月的「總統」大選為止。

 

台灣前領導人、國民黨馬英九發新聞稿,批評蔡英文政府處理台灣殺人案,從頭到尾都是政治考量與選舉計算,選舉利益重於人權法治,政治考量勝過人命關天;又稱殺人犯要來台投案,「為什麼蔡政府拒絕?讓人懷疑之前通緝都是玩假的」。

 

蔡英文玩弄陳同佳案作選舉籌碼,置公義於不顧,極度冷血。蔡英文在政治利益面前,法治、公義、真理,什麼都可以犧牲。暴露出蔡英文當局以政治凌駕法治、損害公義的真面目。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9年10月25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嬲爆
1
超無奈
1
無意見

評論

  • jthk
    jthk
    4年前
    0 回應 檢舉
    陳同佳到內地自首,家人去聽審及港府提供支援都較台灣方便得多。判刑亦可以要求回港服刑,家人也可以經常探望,日後更新再融入社會,更方便。
    • jthk
      jthk
      4年前
      0 回應 檢舉
      陳同佳被台獨利用作政治工具,不會獲得公平審訊。台灣也明確指出仍然有死刑,去了台灣就肉隨砧板上,任台獨宰割,不如回內地自首,反正台灣也不想審,又說會配合香港審。香港與台灣都是地級法院,內地的人民法院是國家級的,是第三者機構,亦更有權威,全世界也在看。以中國在今天世界的地位,總比沒有國家承認的台灣更有保障,尤其是台灣目前是台獨控制法務部,大貪官陳水扁犯了如此重罪都可以不坐監,還四處走搞台獨。清廉的馬英九前總統與國民黨都在被蔡英文追殺,陳同佳不要送死。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