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展開對話 凝聚共識增強信心
持之以恒展開對話 凝聚共識增強信心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陳克勤


早前,特首林鄭月娥邀請各區區議員出席與特首及部分主要官員的「對話會」,將會落區進行社區對話。昨日她宣佈,會以三種形式同步與社會展開對話,希望參與對象廣泛,不分立場和階層,亦會盡量公開、透明,傳媒可以採訪,議題開放,期望能夠百花齊放。有人將此舉與法國統總馬克龍試圖平息「黃背心運動」的做法相提並論,認為不失為釋出善意之舉;但也有人認為,林鄭月娥只是「做show」。無論如何,展開對話是一門高超的政治藝術,並非一件容易做得好的事情,特首及各主要官員應該要有心理準備打「持久戰」,要把與民對話變成一種恒常工作,對話提出的問題要跟進落實,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首先,政治對話不是風花雪月,必須目標導向。政府想透過對話達到什麼目標呢?一個目標可能是想「聽真話」,聽聽普通市民如何評價特首和政府的工作。若然如此,這就要反問,現存官方的「收風」機制出了什麼問題,為何非得要特首「出巡」才聽到真實的民意?這方面的漏洞一定要查找出來。更大的困難,是如何確保對話的對象是隨機,而不是持某一種政見的人士「塞爆」會場。行政安排是否妥當,可能比對話本身難度更高。

 

釋出善意雙向溝通

 

「對話會」另一個原因就是向大眾釋出善意,展示政府的親民作風,並希望以軟性方式去排解民怨。對話內容可能其次,最重要是強化官員實事求是、願意離開冷氣房的印象。這是值得鼓勵的,也是有必要加強的。

 

關鍵在於如何避免流於「做show」而招致反效果,這要有精心的鋪排。比如說,假如當場有市民向特首提出一些超越她的能力範圍或原則上不可行的建議,她當然不可以採納。如果這類意見多了,很可能會變成辯論會,特首要不斷解釋她為何不接受或不認同對方的看法,「對話會」就不能達到展現親民作風的目的了。也就是說,特首在「出場」之前,要有很充足的準備,首先她本人的心理質素要處於良好狀態,她和團隊也許要對公眾適當地做一些期望管理,確保對話不會走偏。

 

若然不只釋出善意那麼簡單,那就是為了凝聚共識。具體一點,就是透過雙向溝通,讓市民知道政府的底線,明白政府的立場。其實,過去政府已經透過大氣電波宣講過政府的立場,公眾理應清楚。但為什麼單向的溝通不奏效呢?這很大程度是由於市民對政府的信心未夠,聽了政府的說法仍半信半疑;加上網絡世界消息太多,官方的信息很容易被掩蓋。

 

與民對話應成恒常安排

 

當然,政府「擠牙膏式」的讓步,多少也令市民的信心降低。因此,凝聚共識的大前提是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這正是只有雙向溝通才辦得到的。當然,溝通完了,還要對提出的問題有所跟進和落實,這樣信心才能鞏固。

 

從法國的經驗來看,與民對話是一項辛勞的工作,成效不是立竿見影的。馬克龍做了大半年,至今「黃背心」仍在鬧事。林鄭月娥及主要官員要有心理準備打「持久戰」,不能奢望做幾次「對話會」就諸事大吉。若然主要官員不能經常落區對話,較低級別的官員也要準備「接棒」,把與民對話變成一種恒常工作。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19年9月18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0
好正
0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