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才在談什麼?
我們的人才在談什麼?

筆者最近看了一本台灣雜誌,題目為「志氣」,內容分析了台灣所面對的人才問題,包括人才外流、過多的文職人才,以透視未來的發展方向,內容談到美國、新加坡、韓國,甚至中國也到各地招攬最出色的人才,兼收並蓄。當我們的競爭對手,在談志氣、談廣納人才、如何增強人才在數碼時代的競爭力時,我們的人才在談什麼?

根據牛津經濟《全球人才報告2021》,我們的鄰近地區包括:台灣、新加坡、韓國、日本,正面對人才失衡,人才求過於供,因為他們的人才外流了,亟需要輸入人才去維持他們在創新型主導的經濟發展。

港昔經濟靠移民推動在最近「世界經濟論壇」,香港在《全球競爭力報告2014-2015》中,競爭力雖說仍能維持全球第七,我們是不是應該故步自封、對外來的生力軍,是以逐客的態度,多於歡迎呢?想想香港在創新及成熟度,排名廿三,位居四小龍之末,我們還應繼續「食老本」下去,在創新主導的時代怠於創新嗎?歷史上,不少城市都是靠移民令他們富裕起來,因為新移民為了生存,會敢於創新、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空間去刻苦、去努力,走出自己的路。昔日的香港的經濟,也是靠移民去推動,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對外來人才以包容的態度,並配合他們以往的背景,提升他們的水平,以協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這是否更正面的做法呢?

《全球人才報告2021》也說,在未來五至十年,全球最具需求的四大能力包括:數碼、敏捷思考、人際及溝通及環球營運技能,而這些需要人才不斷學習、敢創新、敢思考、願意包容及適應力,透過與不同的文化及人才相互協作,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

事實上,由於電腦發展快速,現在電腦已可以做到無人駕駛、複雜的運算、翻譯、點貨,機械人甚至可以代替生產線的工人去裝嵌、品管,家居機械人也可以分擔清潔工作。我們的未來人才需要更複雜的思考能力,才能在全球雲端大數據時代去駕馭電腦,令自己在數碼洪流中更具競爭力、不易被淘汰。

父母心痛孩子變籌碼

勇於不斷學習,是我們人才應該做的事,我們要把握每個學習機會,增值自己,而不是隨便放棄學習機會。沒錯,大家有人權去罷課、去拒絕知識,長期犧牲自己是正確的做法嗎?身為媽媽,筆者很辛苦才訓練小朋友明白上學就是他們的責任,他們沒有選擇不上學的理由,在文明時代,小朋友是必需接受教育的,他們是應該勤力讀書。如果孩子輕言放棄上學,稍不順心就說罷課,父母怎能不傷心、怎能不痛恨政客們拿孩子變成政治的籌碼呢?每當接近選舉年,政客利用各種機會把社會變得政治化,實在令人嘆息。

筆者明白當社會達到一定的富裕,新一代是談理想、談心靈富足,而不是物質富裕。政府也不能單單眼經濟發展,並考慮市民對價值的追求。隨市民教育程度及公民意識提高,我們的80後、90後不只求財,也談生活的意義,因此對生活有要求、民主發展有渴求是可以理解的,為官者也得注意。

期校園保持平和中立

為了大眾福祉,大家可否退一步地想,表達訴求有很多方法,是否需要用上傷害自己的罷課行為呢?社會又可否尊重學生的不參與罷課的決定,課業已經夠繁重了,政治的包袱已經夠沉重了,同學也有選擇政治中立、遠離政治的權利及自由,有必要逼別人表態、把批判變批評、造成敵我分明的局面嗎?

當競爭對手在談志氣的時候,我們的人才也應該爭氣,認真想想香港未來何去何從。放下成見,團結一致,為市民的福祉而奮鬥。但願政治離開校園,給下一代一個平和中立的上課地方。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2014年9月18日

原圖:bbc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