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 香港要站最前排
十三五規劃 香港要站最前排

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兼行政會議成員

方舟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

3年前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將有關香港在發展戰略中的定位獨立成章,香港各界此視為一重大突破,亦開始認真思考香港在國家發展策略中可以扮演甚麼角色。然而,當時「十二五規劃」中主要是表達了國家對香港產業發展的支持,以及肯定了透過CEPA(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深化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的方針。但對香港實際可以在國家規劃中扮演甚麼功能,卻着墨不多。

數年過去,香港在深化與內地合作方面有了不少實踐的經驗,適逢「十三五規劃」正值前期研究的階段,這次我們應該更加積極主動,探討香港在國家未來發展中的角色定位,一方面為香港創造更多經濟機會,同時推動國家的發展。另一方面確立香港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在日漸激烈的城市競爭中鞏固自己的地位。

要認清定位,必先了解國家下一個五年的主要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國家下一階段的發展,至少有四個重要領域,可以為香港提供重要的舞台。

提升「量」與「質」 開放服務領域

第一是國家推進產業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全面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現在CEPA之下,內地對香港開放95%以上的服務領域(按世貿服務部門分類),但這些「門面」上的開放,現實中還是有很多有關股權、資格的限制,使服務業的「開放」並未全面。李克強總理曾提出「改革創新論」,以加快開放來促進改革。香港有條件作為率先開放的試點。就此,我們應爭取在「量」方面,進一步開放服務領域,除少數極敏感領域外,其餘的領域都對香港開放。在「質」方面,針對資產要求、持股比例、經營範圍方面,對香港服務業全面開放。至於個別領域的限制措施,則改由採用「負面清單」的模式列出,減低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檻。

第二是關於國家金融體系的完善和改革。未來國家在金融政策的發展重點是人民幣利率和滙率的逐步市場化和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香港作為國家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有成熟的金融體制,可在這方面扮演兩個重要的角色。一是「人民幣離岸市場」,目前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及存款證餘額已超過一萬億,要進一步發揮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功能,應研究創建「回流機制」,目前計劃以「前海」為試點是一個好開始,未來的渠道、規模可進一步做大、做廣。另一個角色是發展「第三方使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服務的平台」,未來如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可在香港以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方式進行融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絲路戰略握機遇 強化港角色

第三是配合國家對外投資「走出去」戰略。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創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與當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76億美元之比為0.92:1),同比增長22.8%,連續兩年位列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就對外投資方面,國家訂出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香港可把握機遇,強化作為國家對外投資戰略平台的角色。

第四是關於國家新型城鎮化策略:「城市群模式」。國家最新的城鎮化策略由以往在優先發展大城市還是發展小城市之間搖擺,確定為以幾個大城市為核心,配以周邊的中小城市和城鎮,中間以道路與鐵路連接的「城市群」模式,如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福建海西經濟區、中原城市群等。這種「城市群」模式,對香港而言一點也不陌生,在與珠三角區域合作的過程中,香港未來透過港珠澳大橋、廣深沿江高速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與珠三角城際鐵路網絡的連接。這種構建一小時生活圈超級城市群的經驗及制度創新,交通主導的發展模式(transport oriented development),香港可將當中規劃及管理經驗輸出至國家其他的城市群,凸顯香港的領先地位。

走進國家「門戶」 當好國家「窗口」

在未來十三五規劃中,香港應把握國家發展的機會,以創新思維,立於國家發展舞台的最前排,一方面走進國家的「門戶」,深化經濟及區域合作,另一方面當好國家對外「窗口」的角色,一同走向世界。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9月18日

原圖:wenweip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