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有情有愛嗎?
杏林有情有愛嗎?

本文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校長何漢權

 

筆者童年在澳門度過,少不更事,早上起牀,晚上上牀,一覺到天明,物資匱乏,但無拘無束,心靈快樂。偶有頭暈身熱,就讀耶穌會主辦的海星小學,設有贈藥施藥的服務。記得馬醫生、歐醫生都是葡籍傳教士,兩位醫生負責輪流看病也負責執藥,不管是哪一位應診,都是滿懷笑容,探探熱、摸摸頭,甚麼安全感、聯繫感統統都來了,很多年過去了,我還是留下很深的印象,就算無病在身,也喜歡到設在學校門前的診所,掛個號,輪個診,主要是喜歡喝甜甜的「咳藥水」,以及與馬、歐醫生打個招呼,感受那份孩童最想要的和藹可親。

 

近日香港熱話,究竟大學是否應該加添醫學系的學額,以及開放海外的醫生在香港免去實習期,從而補救香港的醫生短缺現象,造福病人。

 

但有香港醫生團體的代表,力加反對,特別是引入海外醫生的一項建議,反對者就力陳箇中「致命」弊端:「只需一個由外地引入的醫生不濟事,無數的生命就無法有保障。」這是似是而非,實則是荒謬自大的「解說」。

 

先要指出,本港醫科畢業的醫生,各個都是神醫並且無一失手的嗎?今天的兩所大學醫學院,教導本港準醫生成才的教授們,究竟有多少是從香港以外的國家或地區引入?抑或個個醫學教授都是香港土生土長土教而站上醫學院的講堂上呢?更關鍵的問題,現今的公立醫院乃至私立醫院,已有充足的醫生人手,抑或是日日鬧着醫生荒?曾經輪過急診的,都知道等候見醫生是十分艱難的,是望穿秋水的,說到底,反對引入外地醫生的一些本港醫生團體,骨子裏,還不是要獨家經營,僧多就會變得粥少了!

 

九七前,外來醫生不少,特別是英聯邦畢業的,實實在在是來自歐、美、亞、非、拉丁美五大洲都有,只要一紙內外全科醫生畢業執照,合法登陸香港的,經過合法註冊後,就可以坐直通車,在香港行醫施藥,造福香港病人。這是人所共知,為何九七以後,醫生行業更是大門深鎖,置病人需要而不顧呢?杏林有情有愛的深度在哪裏呢?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4月16日


原圖: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嬲爆
0
無計啦
2
超無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