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上的苦行僧
絲路上的苦行僧

第一次認識絲綢之路,不是在中國地圖上,而是因為一個日本人,他的名字叫喜多郎。

 

喜多郎是我成長那個年代的音樂巨匠,1980年,日本NHK電視台深入中國內陸,探尋名聞遐邇的古絲路,拍成《絲綢之路》紀錄片,並選了喜多郎為該片配樂。在瑰麗的文化遺跡感召下,喜多神靈感湧現,寫成膾炙人口的不朽代表作「絲路」樂章,伴隨着令人神往的西域美景, 「絲路」和喜多郎這兩個名字,一夜之間轟動全世界。

 

「絲路」之後,還創作了「敦煌」樂章,而喜多郎最為香港人熟悉的,要算是為香港經典電影《似水流年》創作主題曲。

 

因為那齣紀錄片、那些音樂,世界掀起了一股絲路熱,1988年,我還是個學生,已連同幾個好友,背起背包、掛個單反,踏上征途。由青海湖到嘉峪關,由莫高窟到吐魯番,由高昌古城到香妃墓……旅途雖艱辛,但心靈卻震撼。

 

之後再讓我關注絲路的,是一個香港商人─剛離世的王敏剛,他是第一批跑到內地開發大西北的港商。跟他做專訪,他這樣形容自己:我是絲路上第一代香港苦行僧。

 

上王敏剛的辦公室,就像走了一轉絲路,擺設都是西域搜集來的,每個物件背後都有故事。

 

問他為什麼覺得大漠黃沙下會有商機?他說,單是80年代就有逾30萬日本人來遊絲路,可見發展潛力之大。他到絲路城市考察過起碼20次,發現外國遊客絡繹不絕,而且很多是學者,對絲路上的歷史文化比我們都懂,但大西北的基礎設施卻非常落後,於是王敏剛決定,要在大西北做隻文化旅遊開荒牛。

 

1993年,王敏剛在敦煌鳴沙山投資1.5億元建造酒店「敦煌山莊」,奠基那天,忽然狂風大作,吹垮了主席台。篤信風水的朋友說此乃不祥之象,勸他放棄,王敏剛卻堅持留下來。開業之初,敦煌山莊即陷困境,頭幾年持續虧損,最困難的時候,帳面只得八百元,要在當地菜場賒帳。但王敏剛沒有放棄,還在絲路上不斷投資文化旅遊設施。現在的敦煌山莊,已今非昔比。

 

如今,絲路多了個新名字叫「一帶一路」,敦煌更是「一帶一路」上一顆重要明珠,但王敏剛這苦行僧卻在見證繁榮之後,如菩提樹下的先行者,功德圓滿,溘然而逝。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19年3月20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0
令人傷心
2
超無奈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