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綜緩的五點啟示
長者綜緩的五點啟示

收緊長者綜援年齡資格風波發酵多日,終在政府從善如流,採納立法會議員意見,提出補救方案後而暫告一段落,但泛民仍不罷休,繼續進迫施壓,意圖進一步收割政治成果。


須指出,香港對上一次調整領取老年補助金資格,即由55歲提升至60歲,已是42年前的1977年,今次修訂完全是合法合情合理合程序;但連民生事務也「躺着中槍」,對當前的政情輿情帶來了5點啟示。


「人口老化」問題正困擾着不少國家和地區,香港現時有14.3萬人申領每月3500元長者綜援,其中60至65歲者有2.5萬人,預計8年後的65歲以上人士將達到23%。人口老化和長者貧窮問題糾葛交纏,引發向下螺旋的危機。如何改革退休保障制度?是香港官商民學共同面對的首要課題。本人注意到:


一、綜援是本港社會福利體系的主要支柱,也是社會最後「安全網」,隨時代變遷,社會環境、物價及基層生活需要也已發生重大轉變,社福界屢批綜援制度為千瘡百孔,而他們只求政府不斷「加碼派糖」,但錢從何來?至於政府則集中應對人口結構老齡化和長者貧窮化,協助中高齡人士就業,而不會為求政治利益而大撒金錢。


二、把長者綜援申領年齡由60歲調高至65歲,主因是由人均壽命延長和社會平均工作年限推遲所形成的老齡化海嘯,這都是不能迴避的社會現實和管治責任,其政策目標有理有據。但香港在1996年及1999年檢討後,再沒全面檢討,只對個別項目作零散式改革,結果是福利津助項目的申領年限對60歲、65歲、70歲、75歲有不同要求。


至於自願性供款扣稅、年金、樂齡科技支援長者生活需要、增加醫療券金額、自願性醫保等項目,也是各有各做,亦各自有其缺失,未能譜寫出整全式的社福保障藍圖,市民既無感受,亦因涉及眾多不同利益,容易招惹爭議。


三、政府對公共財政開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並要履行《基本法》規定量入為出及未雨綢繆的理財要求,因而不能單靠政府的資源和設施,而須在整全政策下,與慈善團體、專業行業等群策群力,動員社會力量去支援配合,應對迫在眉睫的高齡海嘯衝擊。


四、特首林鄭月娥就任特首以來,接連拋出橄欖枝,重視民生建設,淡化政治議題,社會風評良好;但泛民仍採見縫插針,伺機出擊的伎倆。今次事件帶出3個訊息,首先是泛民「養唔熟」,在政府提出補救方案後,不提建設性的替代方案,而是發動遊行和向特首施壓,一切都只顧一己政治利益。其次,要少談政治,先要有充裕的政治駕馭空間和條件,第一步就是行政立法合作,組成執政聯盟,助促管治暢順,助建政治威信。再其次,調整方案不是「跪低」,而是政府聽取和採納民意的負責任表現,應予肯定而不應揶揄,難道希望政府不理民意,死不認錯?


五、政府必須依法行事,嚴格落實法例,政策更不能朝令夕改,但泛民強行要求政府擱置已列入《撥款條例》的長者綜援計劃新方案,猶如逼迫特首隻手遮天,撕毀行政立法合作關係。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1月22日


圖片來源:大公報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支持
2
超無奈
1
無計啦
0
搞笑咩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